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孫中山是1866年出生的,與慶齡的父親宋耀如同歲。到1893年慶齡出生時,他已是一個醫生,結婚已經十年並已從事政治活動多年。

(一)貧農的兒子

“他對我講過許多早年的事情。”慶齡曾經寫過孫中山對他在農村渡過的貧困的童年時期生活的回憶,這段生活形成了他一生的基本觀念。“他生於農民的家庭。……到15歲才有鞋子穿。……他幼年吃的是最賤的食物,他沒有米飯吃,因為米飯太貴了。他的主要食物是白薯。

“孫中山好幾次告訴我說,就在這早年還是貧農家裡的貧兒的時候,他變成為一個革命的人。他下了決心,認為中國農民的生活不該長此這樣困苦下去。中國的兒童應該有鞋穿,有米飯吃。”①

①宋慶齡著《為抗議違反孫中山的革命原則和政策的宣告》(1927年7月14日),載《為新中國奮鬥》,第5頁。文中所說的“15歲”大概是按中國的傳統演算法(孩子一出世就是1歲,到第二個陰曆新年就是2歲);如按西方的演算法(也就是中國通常說的“實足年齡”),孫中山去夏威夷上學是13歲。

孫經常對她講述這些過去的生活,擴大了她的視野,因為她以前所瞭解的只是城市富裕人家和校園的生活以及從書本上讀到的東西。

她丈夫的“根”在華南農村,這在某些方面是同她父親宋耀如相似的,但在另外一些方面卻又迥異。

孫中山的家鄉廣東省香山縣(後改名中山縣,在廣州附近)是中國19世紀曆史暴風雨的中心地帶,而宋則來自比較閉塞落後的海南島。宋離開中國時只有9歲,只記得一些兒時生活情景;孫離國時已有13歲,他心中留下的關於中國的印象已有社會的和政治的內容。

宋在思想成型期中曾有幾年生活在比較土氣的盎格魯一撒克遜的美國人中間,孫在國外大多數年份是在海外華僑中間,這些華僑正越來越強烈地關心祖國的情況和國際地位。

重要的是,在孫中山心中,很早就萌發了叛逆的種子。

孫中山的家鄉處在互相交織、又互相沖突的兩個世界的交匯點。它毗鄰港澳——澳門於1553年為葡萄牙佔領而香港則在19世紀40年代割讓給英國。孫的父親在澳門做工時備受殖民者的輕蔑和歧視。在美國1849年開始的西部“淘金熱”時期,他的兩個長輩曾被騙去加利福尼亞當“契約勞工”(實際上是給外國人當奴隸)。象當時時常發生的那樣,其中一個死於海上,另一個消失在美國西部一處無名的墳場中。這一打擊是如此沉重,孫的家族發誓再不許任何一個族人出洋——雖然過了多年之後又有人出國了。

關於國內的壓迫,孫中山從小就有非常深刻的體會。在他出生的翠亨村有兩個族兄,家道剛開始富裕,就忽然被清兵抓走,家中貨物和財產被掠、房屋被封,人也從此沒有回來(其中一個被斬首)。這使孫感覺到,在封建制度的統治下,被統治者的生存權是時刻都會被剝奪的。

(二)“這孩子也許是第二個洪秀全”

對他產生決定性影響的是一個曾參加太平軍的親戚給他講述的故事。偉大的太平天國農民革命幾乎遍及全國,歷時14年,直到1864年(即孫中山出生前兩年)才告失敗,但已使清朝統治者驚惶失措,幾致傾覆。這場革命雖被清朝在外國幫助下血腥地鎮壓下去,但卻留下了使人自豪的傳統。倖存下來的太平軍戰士和支援革命的群眾相信,他們所希望達到的目標(如耕者有其田)不是已成泡影,而是早晚會實現的,只要他們繼續奮鬥。

孫從小就討厭儒家的教條和官場作風,這是在他身上很突出的一種受太平革命影響的態度(太平天國實行一種中國式的基督教)。他曾說,“死背硬記四書五經就會使人有德有才”的說法是毫無道理的,村裡老年人聽了都搖頭。他不願背書,卻苦練武術。為什麼練、去對付誰?據說他那位曾當過太平軍的親戚說過,“這孩子也許是第二個洪秀全。”洪也是廣東人,太平天國革命的首領。

孫所吸收的另一個太平天國的觀念是男女平等。這在當時被認為是公開反對中國古老的宗法制度的十足的異端邪說。太平天國反對婦女纏足這、奴役人的習俗,反對封建婚姻的壓迫制度。他們甚至招收婦女去當兵。正是本於這樣的精神,少年孫中山憤怒抗議家中按照習俗強迫他姐姐纏足。多年以後,他告訴友人,當時他姐姐哀苦的聲音至今還在他耳中迴響。

“孫中山不僅為中國政治經濟之革命家,併為婦女界之革命家。”①宋慶齡後來這樣介紹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