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載難逢的機會!混水摸魚!於是在大清順治元年四月,一系列的事情發生了:“辛酉,大學士范文程啟睿親王入定中原。甲子,以大軍南伐祭告太祖、太宗。乙丑,上御篤恭殿,命和碩睿親王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賜敕印便宜行事,並賜王及從徵諸王、貝勒、貝子等服物有差。丙寅,師行。”很快吳三桂派人送信來,請求大清發兵攻打李自成,說是借兵為他報“君父之仇”。報君父之仇的鬼話多爾袞自然是不信,但是順水推舟的事誰不會做?正合心意!到此處必須再強調一點,滿清其實真的並沒做好出兵的準備,或者說,並沒處於適合出兵南下的最佳狀態。因為直到那一年的四月,就是多爾袞出兵前夕,滿清統治階層內部還出了一場大事:“夏四月戊午朔,固山額真何洛會等訐告肅親王豪格悖妄罪,廢豪格為庶人,其黨俄莫克圖等皆論死。”(《清史稿·世祖本紀》)
。 想看書來
猝不及防的機會(3)
肅親王豪格是什麼人?是皇太極的長子,順治皇帝的大哥。豪格年紀比較大,早年跟著皇太極東征西討,是一員沙場虎將,手下也掌握著軍隊,皇太極死後,他也是皇位的有力爭奪者之一。政治上的妥協和平衡剛剛取得沒多久,就對這樣一個人物下手,將會引起怎樣的動盪不安?然而就在這樣的局勢下,多爾袞統率大軍南征了。這就是歷史。
。 想看書來
大戰山海關(1)
三個女人一臺戲,上演的通常都是酸甜苦辣,悲歡離合的家庭劇;而三個男人的這一臺戲,上演的卻是歷史劇:改朝換代,變換滄桑,一將功成萬骨枯。
真實歷史情節之曲折離奇、引人入勝,絲毫不遜於小說戲劇,有時候還猶有過之。
李自成、吳三桂、多爾袞。這三個人在公元1644年農曆4月22日,也就是大清順治元年四月己卯日,在山海關下為各自的命運展開一場大決戰。對造反整整十四年(李自成於崇禎三年正式加入起義軍)的李自成來說,勝,則一統天下;敗,則功敗垂成。對反覆無常,已經激怒了李自成的吳三桂來說,勝,則榮華富貴;敗,則性命難保。對後方不穩,處於滿清宮廷內部鬥爭的激流險灘中的多爾袞來說,勝,則建功立業;敗,則無路可退。面對即將展開的大戰,他們將會懷著怎樣的心情?
是有必勝之信心?還是也忐忑不安,心中惴惴?
這也是決定中國日後命運的一場大決戰。李自成在聽說吳三桂變卦之後,大怒,於四月十三日和劉宗敏一起親率大軍二十萬離京,軍中還壓著吳三桂的父親吳驤。二十一日包圍了山海關,同時派唐通率兵從一片石越出關外,意欲阻擋多爾袞對吳三桂的增援。然而唐通的這支小部隊實在無力阻擋多爾袞的八旗鐵騎,當日就被擊潰。多爾袞遂於二十二日率軍抵達山海關,吳三桂開關相迎,滿清鐵騎屯於關內。此時李自成已經做好了大戰的準備:二十萬大軍一字排開,布成一字長蛇陣,自北山綿延直至海邊,嚴陣以待。山海關開關迎敵,先鋒軍正是吳三桂的人馬。史書記載,當日大風,塵沙蔽天。好一場天昏地暗的大戰!李自成與吳三桂激戰正酣:吳三桂雖然驍勇善戰,但畢竟兵微將寡,漸漸落了下風。就在吳三桂的人馬即將被擊潰的時候,忽然山海關城門重又大開,多爾袞的鐵騎滾滾而出,勢不可擋。李自成的農民軍一潰四十里,李自成本人逃回北京。山海關腳下的這場大戰的確是驚心動魄,最後的結局是以李自成的失敗和吳三桂、多爾袞的勝利而告終。對於這樣一場決定中國命運的戰爭,應該仔細去分析一下各方勝敗得失的原因:從勝利方吳三桂、多爾袞來說,在二十二日多爾袞到達山海關之後,雙方肯定是先迅速達成了政治上的協議並相互做了保證。雙方都是前途未卜,肯定不能貿然就聯合起來。協議的內容無外乎以下幾點:首先吳三桂要確保自己能夠永遠掌握兵權,否則性命就會懸於他人之手;其次對於多爾袞來說,要確保吳三桂在以後的滿清內部宮廷鬥爭中要站在自己這一邊,這也是必然的;第三,就是當下齊心協力,先打敗李自成!
至於吳三桂的榮華富貴,倒是不必多說的。
接下來要考慮的,就是這場戰爭的具體戰術了。很顯然,多爾袞才是對抗李自成大軍的主力,八旗鐵騎剛剛趕到,勞師以遠,中途還和李自成派出關的唐通所部打了一次,要恢復完全的戰鬥力,吳三桂就必須為多爾袞贏得儘可能多的休整時間。吳三桂的軍隊是原大明遼東軍的精銳,要抵擋李自成一段時間還是不難做到,但是關鍵在於吳三桂就這麼點政治資本,要是拿去和李自成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