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部分

展科技文化知識競賽。在周寶生看來,文化活動具有娛樂身心、移風易俗、溝通人際關係、提高人的文明素養的特殊功能。這些功能是上經濟類專案所不可代替的。他說,“富了口袋、窮了腦袋”的農民不是新農民,只有把農村文化搞紅火,才能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鄉風文明”的目標得以實現。

txt小說上傳分享

周寶生:一個人和一個村莊的傳奇(3)

學文化、學技術、學法律、學管理、學時事政治,在官橋八組蔚然成風。周寶生率先垂範,身體力行。這些年來,面對市場經濟的挑戰,原來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周寶生沒有放鬆自己的學習。他頑強自學,完成了研究生文化課題,取得了法學碩士學位與研究員職稱;他注重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刻苦鑽研,獲取了市場經濟新知,成為高階經濟師,併成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的工程技術專家。

有人往往一提農民,就和自私、狹隘、保守聯在一起。在官橋八組,村民素養高,有文化、有知識、懂經濟、會技術,有發展眼光。“好多年了,組裡沒罰過一分錢。上下班之餘,清理、侍弄草坪,已成為我們八組人的行為習慣。”一位村民這樣講。

每天早晨6點25分,村莊上空軍號嘹亮。原來,官橋八組村民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是“號吹而作、號吹而息”———起床吹號,上班聽號,下班同樣是放軍號。初來乍到的人,還以為這偏遠的地方是一座軍營。其實,這裡的居民很難分清農民與城市職工的身份。

中國農村有一個怪現象,每逢春節過後,農村一些青壯年勞力又紛紛離鄉,踏上了進城務工經商的征程。於是,村裡剩下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殘和婦女兒童,也就是所謂的“386199部隊”。而在官橋八組,沒有見到人們所言的“空心村”,相反外地的一些高素質人才紛紛設法在這裡創業。周寶生說,建設新農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農村青壯年是建設新農村的生力軍和主體力量,建設新農村離不開他們。他認為,“空心村”問題是一個應該引起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的社會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必須正視的“新矛盾”。

“倉稟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牧民》中這樣說。而今,文明之風綠田野。連年來,官橋八組被命名為“湖北省最佳文明單位”、“湖北省農村文化建設先進單位”,被評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全國村鎮建設文明村莊”、“全國三五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單位”、“全國體育工作先進單位”。聯合國官員來到八組,看到這裡鄉風文明,村容整潔,一路豎著大拇指。

敢為人先:集體的家底越來越厚

1978年以前,嘉魚縣官橋八隊的農民從早忙到晚,就是擺脫不掉一個字“窮”。那時組裡人均年收入不足50元。每年青黃不接的日子要吃國家的返銷糧,家家住的是土磚房。

“吃糠粑、穿破襖,栽稻秧、收穀草……”“住的是土磚房,吃的是返銷糧,一天工值九分錢,上山打柴換油鹽。”當年,官橋八隊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隊長換了一個又一個,工作組來了一茬又一茬,就是解不開一個窮疙瘩。一位村民對我們回憶說:“以前,我們這些種田的,一年四季起早貪黑地在田裡幹活,活沒少幹,苦沒少吃,總是搞不飽肚子,甚至家裡用的油鹽錢,都得靠偷偷摸摸地到山上砍點柴火換。家裡養的兩隻老母雞,也巴不得每天在雞屁股摳兩個蛋來補貼家用。”

在嘉魚縣化肥廠工作的周寶生,人在城裡,心在村裡,對這種生產隊的現狀十分不滿。他曾建議當生產隊隊長的父親改變吃大鍋飯的做法,卻被父親頂了回來。父親說:“你沒當這個家,知道有多難?換了你,能幹成我這樣就不錯了。”周寶生的擰勁上來了,他說:“我就不信我幹不好。只要鄉親們信得過,第一年我讓大家吃飽飯。”

是年春節前夕,廠裡一名工人家中有事,上班遲到了。車間主任生氣地說,“再這樣,就罰你回農村去!”這句話深深刺痛了周寶生的心。

1979年,26歲的周寶生毅然放棄了令人羨慕的“鐵飯碗”,儘管父親一再勸說:“伢,好歹在城裡工作一個月有36斤糧,可以吃飽肚子哩!”倔強的周寶生說,“我就不信農村永遠窮!”憑著這種不服輸、不甘平庸的勁頭,周寶生被選為官橋八隊隊長,掌聲陣陣。周寶生激動地說:“生產隊長算不上什麼官,但我知道,職務意味著責任,掌聲意味著期望。我決不辜負父老鄉親們的期望,我就不信農民幹不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