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說法或承諾來框定李博士今天的行動。媒體懷著極大的熱情關注李開復博士。他有時被描繪成背信棄義的小人,有時被冠之以“最受比爾·蓋茨倚重的科學家”,而更有把博士一個“蠻自我”的跳槽演繹成“真正的贏家是中國青年,是中國”的豪邁。媒體講,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公司爭奪的焦點,是李開復魅力的顯現,“李開復攜品牌優勢迴歸中國”了,而我的觀察卻恰恰相反!
txt小說上傳分享
強勢的軟弱(2)
李開復一度成為中國人全球化的指數,更被奉為中國青年學生的“精神教父”。他所肩負的已經不僅僅是“李開復”這一個人而已,他在那個位置已然肩負起“中國人”這個品牌。如果僅僅為了個體表達而傷害群體的表達,這個個體表達註定會是失敗的。
當然,我們沒有理由要求一個鮮活的個人揹負那樣的重負,除非這個人明確無誤地對外宣稱他樂意承擔這樣的重負。對中國人“全球化的指數”和中國青年學生“精神教父”這兩頂桂冠,李開復並不厭倦。他應該知道,一旦你享受一定的名聲,就不可避免地要承擔這個名聲所跟隨的責任與義務。老子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這是關於人們內在態度的一個秩序層級最清晰的表達。
跟李博士個人品牌一起坍塌的,或許還有那些激情澎湃跟這事一點關係沒有的中國青年。因為從李博士開始,中國人可能有了不好的名聲,將來又有哪個跨國大公司敢把重要崗位的工作交給中國人?
道德說教者的尷尬
尼采說:“一旦人們傳佈道德,他就降低了自己的身份,因而變得滑稽可笑。”
李開復,一個“頂級科學家”,耗費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在練習演講、熟悉寫作與回覆學生郵件上,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李開復坦率,他在微軟所有的成就,趕不上他寫四封信的影響力大。那四封信,才真正讓他找到了自我!可是,那些信究竟是什麼打動了學生?是李開復的偉大思想?是李開復的業績?還是李開復對坎坷經歷的體悟?都不是!是微軟,是比爾·蓋茨!如果抽掉信中有關微軟的內部訊息和比爾·蓋茨的真知灼見,那座由訪談、文章和信件堆砌起來的高山,就會不可挽回地坍塌下來。狐假虎威,可惜狐狸把老虎的威風當成了自己的威風!
他說:“中國學生充滿激情卻沒人指導。”可是中國學生真的很需要他嗎?開始博士以為那些優秀的中國學生需要他,可是他錯了!那些優秀的中國學生,沒有時間耗費在無謂的“秀”上,他們正面對著巨大無窮性的緊張興奮,沒有時間看他的網站、給他留資訊。李開復也發現,那些主動交流的中國學生需要知道的不是如何從優秀到卓越,而是如何從迷茫到積極、從失敗到成功、從自卑到自信、從惆悵到快樂、從恐懼到樂觀。於是他的第三封信是寫給那些渴望成功但又覺得成功遙不可及,渴望自信卻又總是自怨自艾,渴望快樂但又不知快樂為何物的大學生們;第四封信則是寫給那些希望早些從懵懂中清醒過來的大學生們,以及那些即將邁進大學門檻的未來大學生們。
凡是尚且無力進行因果思維的地方,人們就會進行道德思考。李開復在致學生的信中最突出的主題就是“誠信”和“人品”。他反覆用一個例子來指出誠信不欺的重要性。這個故事比較傳神,需要我們作再一次的聆聽。博士講:“一位應聘者在面試時曾對我說,如果他能加入微軟公司,他就可以把他在前一家公司所做的發明成果帶過來。對這樣的人,無論他的技術水平如何,我都不會僱用他。他既然可以在加入微軟時損害先前公司的利益,那他也一定會在加入微軟後損害微軟公司的利益。”據說這叫同理心。
現在李開復該怎麼評價自己呢?同這個求職者相比,李開復身上帶有更多微軟的東西:因微軟業務而獲得中國的關係、微軟針對GOOGLE的戰略、微軟的核心技術、微軟的開發管理以及那些被他一再頌揚的微軟文化基因。讓人該怎麼判斷他呢?李開復博士鎖定個人影響力後,就不再有任何束縛了?今天有權侃侃而談的真理、正直、誠實,明天都註定會變成枯燥無味、百無一用的許諾了?
沒有人能夠真誠流露自己的自然,甚至盧梭在著名的《懺悔錄》中也沒有做到,我們也不能期望李開復做到。假如當真有一個人,願意並且講出所有的一切真相,願意以樸素的、平常的、人們通常所用的赤裸裸的語言來講話的話,那這人或許會永遠地把自己給毀了,因為他已經失去了興味。每一個人,心靈深處都有一個沉重的、無法治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