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顯然戰場感覺比較敏銳。
各部隊經過之處,多是崇山峻嶺,山巒重疊的野人山及高黎貢山,森林蔽天,蚊蚋成群,人煙稱少,給養困難。
本來預計在大雨季前可以到達緬北片馬附近,可是由於沿途可行之道多為敵人封鎖,不得不以小部隊牽制敵人,使主力得以安全轉進。因此曲折迂迴,費時曠日。
東線激戰一天便失去聯絡,他頓覺側翼情況不妙,他的方案是及早放棄中路曼德勒會戰,將主力和作戰重心移往東線,堅決阻止日軍插入我側後。
按這樣一種作戰思路,戰局的自然發展是我放開中路,日軍第55師團,第18師團從中路長驅直入,切斷英軍和中國遠征軍之間的聯絡,英軍退往印度。
中國遠征軍作戰重心由中路移到東線,全軍以和邦為軸心,成扇形向東北旋轉後撤,安全退往中緬邊境地區,固守密###,八莫,昔卜,東枝,景棟之線,這是個萬無一失,絕對保險的方案。
但其代價是放棄了力爭主動的進攻態勢,不能達成出國作戰的主要目標—佔領仰光,確保滇緬公路國際交通線安全,且讓日軍佔領大半個緬甸。
戰場可形成我軍和英軍分別在東、西兩面鉗制緬甸中部走廊上日軍的僵持局面,這一態勢更有利於爾後的反攻。
二.
松山,位於橫斷山脈南麓,由大小十餘個山頭組成,主峰海拔2690南省龍陵縣境內第一高峰。它突兀於怒江西岸,地勢極為險要,易守難攻。
同時,它又扼滇緬公路要衝及怒江打黑渡以北20江面,與日軍盤踞的騰衝,龍陵成犄角之勢,形如一座天然橋頭堡,為兵家必爭之地,故有“滇緬路上的直布羅陀”之稱。
日軍在松山構築了大量鋼筋水泥工事,使之成為一堅固堡壘,並且狂妄地吹噓它是“東方馬奇諾防線”。
守敵為日寇精銳的第56師團113聯隊由金光惠次郎少佐指揮日軍1260人組織防禦,配備包括115毫米重炮群30門,反坦克速射炮,高射機槍,坦克數輛等重武器在內的強大火力。
日軍曾發狂言:“松山工事完全按照永久性作戰需要構築,足以抵禦任何程度的猛烈攻擊,並可堅守8個月以上。”
“###軍隊不犧牲10萬人,休想奪取松山!”
30架美軍戰機的猛烈轟炸揭開了松山大血戰的序幕。
隨後,遠征軍71軍開始攻擊松山。由於地形複雜,氣候多變,敵人工事堅固,加之中國軍隊對守敵兵力配置判斷失誤,攻擊連續受挫,甚至出現了僅在15分鐘內即損失1個主攻營的記錄。
至6月24日,第8軍軍長李彌,接替傷亡慘重的71軍繼續對松山要塞實施強攻。
松山主峰的敵堡火力配備嚴密,而且更加堅固,大口徑火炮和航空炸彈也奈何不得。
8月初,第8軍在美軍工兵幫助下,使用坑道作戰方式,從150米外開鑿兩條直通山頂的遂道,在敵堡下安放TNT炸藥120箱,於20日起爆,將松山主堡炸翻。但殘敵仍負隅頑抗,至9月7日遭中方敢死隊突擊後才全部被殲。
松山大戰歷時120天,在這座方圓不足10平方公里的山頭上,中國先後投入2個軍;5個步兵師及工兵部隊若干,總計達6萬餘人,僅在兵員方面即對日方形成了約50比1的絕對優勢。
動用火炮200多門,發射炮彈數萬發。
另有美國飛機空中支援。
中國共陣亡官兵8千餘人,傷者逾萬。
日守軍除1人突圍外全部戰死,雙方付出的代價為15比1。
由此可見此戰之慘烈。
松山,宛如一座高聳的抗戰紀念碑,永遠屹立於怒江之畔。
它險峻的身軀向世人昭示:犯華夏者,雖悍必誅! 。 想看書來
第一零六章.可歌可泣的戰歌
一.
中國遠征軍是一個悲壯而偉大的歷史名字,也是中華兒女用熱血染紅的光榮稱謂。她與中國抗戰歷史關聯,也與緬甸抗擊外族侵略的歷史相關聯。
緬甸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十萬餘中國遠征軍將士先後入緬對日作戰,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戰歌,建立了一座座可贊可嘆的豐碑。
開闢緬甸戰場,是當年中國與盟國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一個戰略佈局,最初的戰略意圖是:保衛緬甸免遭日軍佔領,保護滇緬公路國際運輸暢通,保障中國西南大後方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