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見……我看見了……一條血sè的王者之路!”
史雲:中平六年冬,董卓於帝宮殺文臣一百五十八人,武官三十七人,親屬及無辜百姓三千六百餘人,天下震驚。
PS:感覺自己沒能寫出那種張力,看樣子功力有待提高……
………【5、波瀾】………
“是這樣麼?董卓還有什麼後續的動作麼?”
“是的主公,那天之後董卓似乎草擬了不少新的法令,只不過出了河南……”
作為大漢名義上的政治中心,雖然其釋出的命令的效力已經所剩無幾,但是城內每一天的動向依然受到了各方諸侯的矚目。所以董卓那一rì的所作所為可以說是轉瞬之間就傳遍了大江南北兩岸三地,其中自然也包括了當時在太原郡指揮著夏侯兄弟和其他人剿匪的李書實。
雖然那個場景在劉協眼裡自然是震撼無比,驚悚異常。可是在李書實這個多少也稱得上“老將”的眼中不過是小兒科罷了,即使死去的人當中有著袁隗、袁基這樣的朝廷重臣。
不過四千人嘛,別的不說,黃巾之亂中的宛城之戰中那一座驚天大陣所坑殺的黃巾軍就何止十萬,那種屍山血海,紅的黃的白的綠的黑的各sè齊備的場面如果是小皇帝看到的話恐怕能直接將膽汁都吐出來,李書實要不是之前的戰鬥中對此有了抵抗力,恐怕也好不到哪裡。
當然,李書實第一次面對張角的那些個木頭人和土偶的殺戮的表現也好不到哪裡就是了。
所以說這件事頂多有些政治意義罷了,標誌著董卓與士人之間的蜜月期結束,從相互合作正式走向了相互對抗,而且是不死不休(大概)。或許唯一再多一點的意義就只有那些洛陽豪宅中搜刮出的財物可以大大充實一下董卓尤其是他手下的那些兵將們的腰包。
於是收到訊息的李書實甚至連譴責都不願意多發一篇,轉身便專心於自己的剿匪活動。
就連算得上手握重兵的盧植,對於董卓的舉動除了長嘆一聲,一夜間老了幾歲之外也沒有下文。蓋因為比起黨錮之禍而言,董卓造的孽還真是不值一提。更別說這件事究竟是孰對孰錯根本扯不清楚,尤其是其中還牽扯到了皇帝的意志,就更加難以判斷。
當然,李書實這邊以及某些朝廷老人不在乎,卻並不代表所有人都不在乎。或者應該說不在乎的反而屬於少數派。而在這之中,最為顯眼的便是袁家子弟和荊南的孫堅。
袁家就不用說,有這樣的反應那是非常正常的,因為不論怎麼說袁家的老一輩革命家們都在這一次慘案當中徹底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中,更不用提那些財貨的損失了。如果不是在汝南袁家擁有著龐大的資源的話,恐怕袁家已經元氣大傷。即使是這樣如果袁家的年輕一輩不做出點什麼的話,只怕即使董卓以後能夠扳倒袁家那四世三公的榮耀也會葬送在他們手中。
所以他們可以說和董卓是擁有不共戴天之仇。
至於另一個來自荊南的孫堅,他和董卓之間倒是沒有什麼切膚之痛,不過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卻是勢同水火。或者應該說更多時候是孫堅單方面看董卓不順眼。
為什麼這兩個出身相似的傢伙最終卻走到了如今的地步呢?或許這就是心態的不同吧。
董卓出生的隴西郡自漢初就多出名將,涼州的將官們更是為大漢帝國立下了赫赫戰功,可是後來隨著國力的衰弱,經過一系列的事情之後,最終演化成了西涼人對於zhōng yāngzhèng fǔ決策層的敵視。這些事情的前因後果前面已經提及,這裡就不多說。
而孫堅呢?富chūn雖然屬於吳郡,但是位於吳郡南方的山區之中,地靠會稽,可以說自古以來那裡的民風便偏向封閉。尤其是江東地區,很少出現大規模的世家豪強進入到zhōng yāngzhèng fǔ之中,如果不是不少來此做官的外地世家子弟遷居於此生根發芽,恐怕這裡的豪強會更加閉塞。
也正因為這樣,此時的江東豪強對於中原文化是懷著一種仰慕的眼光去看待(尤其是在基本上不大規模搶奪他們的生存空間的前提下),本身一開始擺的位置就很低,所以要求自然也遠沒有涼州集團那麼高,當然對於大漢王朝一貫的政策的認同感也就更強一些。
正是因為這樣,讓對此時對漢王朝相對來說還保有忠誠和敬畏的孫堅對於董卓這個野心極大的傢伙保有著相當的敵意。以至於當初在西北戰場上孫堅就曾攛掇當時的主帥張溫幹掉董卓以絕後患。只不過張溫xìng情溫和,且又有些惜材,對多次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