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反法西斯國家的聯盟中去,但美、蘇在世界事務中日益增長的霸權主義
卻使這個全球性民主陣線黯然失色。現在,中國的國際地位既有賴於反法西
斯戰爭的程序,也有賴於美蘇關係的發展。
此外,從雅爾塔會議到 1945 年 8 月日本投降的六個月裡,美國的政策重
② PREM4,30/11,首相檔案。
① 艾賽亞?伯林:《華盛頓通訊,1941—1945 年》,第 448 頁。
②FE(44),CAB96/5,內閣檔案,倫敦檔案局。
③ 沙勒:《美國十字軍在中國,1938—1945 年》,第 211 頁。
新出現戰前的國際主義傾向。先前的國際主義曾採取向德、日妥協的形式,
以誘導它們重新加入世界資本主義工業國,成為開放的國際體系的一部分。
這一策略已被全球民主聯盟所取代,但是國際主義的想法從未完全消失;它
保持著足夠的彈性,為諸如大西洋憲章和聯合國宣言之類的戰時宣言提供了
思想基礎。在戰爭接近尾聲的時候,國際主義的構思再次影響著美國的政策,
因為美國現在必須澄清它對戰後德國和日本的對策。儘管美國的官員們在對
待德國方面存在分歧,但對日本的看法卻非常一致。他們認為,戰敗的日本
應被剝奪它的戰爭機器,並徹底受到控制,使它不致對和平再次構成威脅;
但同時也應鼓勵重建的日本作為開放的國際社會的一員,發展它同其他國家
的和平商業交往。美國將同這樣的日本重建夥伴關係,像 30 年代日本開始尋
求自己的道路之前那樣。
這些觀念雖然不是美國 1945 年亞洲政策的主調,但卻是重要的,因為它
們至少對結束太平洋戰爭有點影響。這反映在美國願意考慮終止敵對行動,
只要日本無條件投降;並向日本保證,美國及其盟國不堅持征服日本。7 月
底哈里?S.杜魯門總統、克萊門特?艾德禮首相和斯大林會晤後發表的波茨
坦公告就是最好的例證,公告的思想是解除日本的武裝,懲罰但不奴役或摧
毀日本,日本終於將被允許參加世界貿易關係。並且,日本人民將得到鼓勵
去建立一個他們自己的“愛好和平和負責任的政府”。 8 月 14 日日本接受
波茨坦公告,不論法律上的細節怎樣,這意味著日本將再次被納入國際主義
秩序,並在將來某時作為國際社會中一個盡責的成員出現。
中國戰後的衰落,1945—1949 年
在戰爭結束時,中國的對外政策必須對付兩種傾向:一方面是重新結合
主義的復甦,即先進工業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合作,另一方面,由於蘇、美
兩大強國的成長,世界範圍的民主聯盟在消失,無論出現哪一種情況,中國
的相對地位都將受到損害。1945 年春和初夏,形勢變得更加複雜了。隨著羅
斯福總統在 4 月逝世和德國在 5 月投降,美蘇關係緊張已很明顯。從某種意
義上說,這種緊張關係出現在英美民主聯盟與蘇聯發起的人民陣線之間。二
者在 1941 年後,曾合併為全球性的民主陣線,但從未完全統一。在雅爾塔,
這兩個組織曾結成三強體制以解決戰後問題,但三者未能維持聯合行動的穩
固框架。蘇聯一心想在東歐建立“友好的”政權,並將其勢力範圍擴充套件到那
裡,美國在下列二者之間莫衷一是:順應這種發展使大聯盟中人民陣線這一
成分繼續保持下去,或者突出民主聯盟這一成分以保證被解放的歐洲的代議
制政府。
存在著多種可能性,但是沒有一種把中國置於世界舞臺的中心。在戰爭
結束時,中國似乎在世界政治和戰後經濟發展的戲劇性事件中處於次要地
位。當然這種情況,主要應歸咎於中國內部的事件,因為中國人從未能透過
和平手段建立統一的政府。日本剛一投降,內戰便爆發了。由於國民黨人作
殊死戰以逃脫共產黨人的挑戰,中國陷入一片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