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時尚時代 第一部分(1)

與時尚傳媒巨頭的相識認識時尚集團的兩位開創人,兩位老總吳泓和劉江,預先並沒有什麼計劃。

就是朋友介紹,大家一起吃飯聊天,很自然,這樣才可能交往得比較深。

那種有明確目的刻意去交往的,太過功利實用,往往維持不了多久。

第一次去時尚集團,好像是1998年前後,之後每次去北京,只要能擠出時間,都會過去走走。

時尚集團下面好多本刊物都跟我約稿,有些是寫評論,有些則是定期的專欄,工作關係導致我和《時尚》的關係越來越深了。

我第一次去時尚集團是20世紀90年代末吧。

當時這個國內最大的期刊集團的總部還在北京站對面的“中糧廣場”大廈的最上面幾層。

我那個時候有事去北京,經常住在屬於國家旅遊局的“國際飯店”,位置就在“中糧”的對面。

寬闊的長安街恰好在“國際飯店”和“中糧廣場”之間有條地下通道,所以出了酒店,穿過地下道就到了他們的門口,十分方便。

時尚集團是屬於國家旅遊局的,國際飯店也是屬於國家旅遊局的,有一次副局長請我在那裡吃飯,談的就是《時尚》的發展。

在很早的時候就接觸了《時尚》的頂頭上司,知道旅遊局對雜誌集團的期望和看法,而兩位老總也多次給我很詳細地介紹過這個集團的發展歷程和現狀。

因此對於《時尚》,我還是有比較好的認識的。

第一次去恰好遇到時尚集團的兩個老總吳泓和劉江,為人隨和,也不擺架子。

這兩個人從1985年開始合作,到現在已經20多年了,從來協商合作。

他們的辦公室總在一起,一層樓,一人一邊,中間是會議室。

據說他們連住都選擇在一個小區,生活上是鄰居,這樣有什麼工作,商量起來也方便,這樣的合夥人關係,我見得實在不多。

要說《時尚》的成功,我看老總之間的這種親密無間的合作關係,肯定是一個原因了。

我在外國也見過一些時尚圈的人,自己都打扮得很時尚,並且講話也很時尚,老讓你感覺你是局外人,他們才是“圈中”的,很不舒服。

雖然我自己在美國一流的設計學院當教授,對時尚產業也瞭解不少,但是因為那種“圈外”感,倒不太願意去招惹時尚圈中人,讓他們自己去自娛自樂吧!吳泓和劉江雖然辦了十幾本非常精彩的時尚雜誌,廣告收益龐大,但是為人卻很低調,穿著也很隨意,完全沒有那種咄咄逼人的氣勢。

因此大家一見如故,很談得來,這樣熟悉了。

以後去北京,有時間我總會去看看他們,聊聊天,也看看他們各本雜誌的進度和發展狀況。

我是個設計理論方面的學者,教書、寫文章,他們希望我能夠幫他們的雜誌寫寫文章,甚至選擇幾本刊物寫專欄,我也一口應諾。

從室內、居所、建築、汽車開始,這些年來一直保持專欄文章的寫作,因此也注意看他們的雜誌。

我曾在時尚集團組織過一次中外設計界的交流活動。

那是2001年前後,我陪同美國藝術、設計和時尚界非常著名的領袖型人物理查德·科什拉克(RichardKoshelak)一行訪問北京。

科什拉克是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MOCA)二十多年來的館長,親手推出了佛蘭克·蓋利(FrankGehry)這樣的大師級建築家。

2000年開始,他擔任我任教的學院的院長,透過整頓體制、擴大校園、拓展和企業界的合作、舉辦各種國際性的大型研討會、藉助《新聞週刊》(Newsweek)這樣的主流媒體的宣傳等,把學院推上美國最頂級的藝術和設計學院的位置,影響很大。

他在美國文化界涉足很深,除了在藝術界、建築界、設計界之外,在電影界也有很深的關係。

他本人是奧斯卡評委,在好萊塢也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

這個人雖在美國藝術界、設計界、時尚界神通廣大,卻非常好學。

那次訪問北京,除了按照計劃參觀中央美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之外,他說想看看北京電影學院和見見中國設計界的精英們。

我透過朋友找到了電影導演田壯壯,他安排了一下,我們第二天就去了北影,見到了好些重要的電影人,在我來說就完成了一個任務了。 。 想看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