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部分

帝挽回面子的機會都沒有。

龍顏大怒之下,戰爭持續了十二年之久。世宗先皇培養出來的精兵強將,在戰爭中折損了一大半,高宗皇帝終於找到了臺階下……高麗小國不堪重負,一分為二,求和派建立“新羅國”,獻上疆域版圖,向天朝俯首稱臣;主戰派則越來越囂張跋扈,便是如今在天朝東北方虎視眈眈地“南韓國”!

柳帥不敢指名高宗以後出過幾名昏庸皇帝,含蓄道:“自古上樑不正下樑歪,上行下效,再加上朝廷奸臣當道,國力自然衰退。若非如此,天朝也不會腐爛如斯,德宗先皇亦不會發下哀痛詔!”

此言一出,鄭吳二人神色一凜,偷偷留意著二王子的臉色。

………【【046】一個俊俏的公子】………

所謂哀痛詔,名義上是帝王因災害頻至﹑民不聊生﹑內外交困而下的罪己詔書。實際上,史上大凡帝王寫下此等詔書,那說明已經國難當頭,被逼得沒辦法了放低姿態求人幫忙。

哀痛詔,可以理解為皇帝哀聲痛哭下詔,號召天下子民舉兵勤王。

自一甲子前祿宗皇帝繼位,天朝即刻陷入水深火熱中,那祿宗皇帝堪稱本朝頭號昏君,幹出來的荒唐事罄竹難書。其時邊疆戰事不斷,民間響馬橫生,國力衰微至極。大約三十五年前,樓蘭、南韓二國狼狽為奸,同時舉兵攻打天朝,佔下了不少城池。

祿宗駕崩後,剛剛繼位的德宗皇帝慌了手腳,京城雖有兵馬,卻不敢派出去禦敵,否則一夥響馬都能攻下京師。無奈之下,德宗皇帝發下了哀痛詔,號召天朝子民共抗外敵。

正是亂世出英雄,如此一來,倒是成全了兩個人。

其中一人叫做武安邦,本是掌管數千兵馬的遼東參將。此人是個帥才,擅於鼓舞士氣,從遼東各府州縣招募了不少官兵以及鄉勇,組成五萬雜牌軍,竟將南韓十萬大軍打了回去,可以說創造了奇蹟。

武安邦便是如今的鎮北大將軍,封爵至神勇侯!

另一個人,則是德宗皇帝的胞弟端王。

削藩,乃是歷代明君最愛乾的事情,在太宗皇帝的時候,就已經成功削藩,本朝二百餘年未曾出現過實力雄厚地藩王。

端王本是一名閒散王爺,善騎射,好結交各路英豪。國難當頭時,主動請纓。所謂打虎親兄弟,當時德宗皇帝無人可用,立刻封端王為徵西大元帥。

當時兩西境內還有天朝七八萬兵馬在負隅頑抗,不過那些總兵參將都是各管各的,誰也不服誰。端王一來就鎮住了場面……其原因令人很難琢磨,原本太宗定下的規矩,藩王私兵不得超過五千。而當年端王不知從哪帶了足足三萬精兵前來,人多力量大,手中又有聖旨,各路將領被震懾之下,不得不聽端王號令。

誰也沒想到,端王比那武安邦更有才,糾集十一萬大軍,與樓蘭國二十萬大軍苦戰了兩年,一路收復失地,將樓蘭大軍打出了天朝邊境。

從那以後,端王就在兩西境內安身立命了,儼然是土皇帝。朝廷拿端王沒有辦法,除非能大破樓蘭國,否則沒人敢提削藩之事。哪怕端王同意削藩回京繼續做閒散王爺,樓蘭大軍多半會後腳立刻打進西關。

如今的端王麾下雄兵十八萬,盤踞兩西震懾樓蘭。不管其人到底心裡打著什麼主意,對天朝的功效都是不可磨滅的。最起碼,天朝已經三十多年未曾遠嫁公主去樓蘭和親,邊境子民也未再遭受樓蘭騎兵燒殺搶掠。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戰事平息後,德宗皇帝過起了安樂日子,寵信奸佞,致使秦暉權傾朝野。倘若沒有敵國虎視眈眈,興許端王和神勇侯都有舉兵“清君側”的意思。偏偏樓蘭、南韓二國休養生息三十載,越來越強盛,秣馬厲兵虎視眈眈,致使端王和神勇侯都不敢擅動。而且,端王和神勇侯互相忌憚,清君側,說來容易做來難……如今的天朝,形成了一個史上從未有過的,極為詭異的混亂局面。

時下之人提起哀痛詔,對端王和神勇侯兩位大軍閥都有暗諷之意。二王子並未動怒,佯作不知,順著柳帥之語,岔開了話題:“先生所言有理,奸臣當道,敗壞朝綱。如若朝中沒有秦暉那樣地大奸臣,害得百姓陷身水火,民間盜匪驟增。自三十餘年前驅逐韃虜後,我天朝本可復興,再現太平盛世!”

柳帥笑而不語,沒錯,倘若朝中沒有奸臣,民間沒有匪盜,百姓安居樂業,邊關還有大軍鎮守,說起來天朝還真可復興成為強國。只是這些問題說起來容易,實際上歷代明君也不可能完全處理得井井有條。

見柳帥笑容意味深長,二王子越來越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