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9部分

鑄法。範鑄法又稱模鑄法,先以泥制模,雕塑各種圖案、銘文,陰乾後再經燒製,使其成為母模,然後再以母模製泥範,同樣陰乾燒製成陶範,熔化合金,將合金澆注入陶範範腔裡成器,脫範後再經清理、打磨加工後即為青銅成品。

安兒先來到部落裡的鍊銅加工廠裡,一個巨大的露天廠房裡,豎著一個巨大的鍊銅豎爐。豎爐是由爐基、爐缸和爐身組成的。在爐的鉛筆下部設有金門和出渣、出銅的孔洞,還有鼓風口,整體結構已經相當完善了。

這個鍊銅加工廠已經成立近半年了,根據安兒寫下的鍊銅方法,經過反覆的試驗,終於在兩個月前成功煉製出紅銅來。再加上安兒帶回來的錫錠,煉製青銅器的原料基本上都具備了。

安兒心中有些激動,終於要從石器時代,進入青銅器時代了咩?這在歷史上可是一個劃時代的躍進呢!!雖說安兒穿越過來以後,用變異昆蟲堅硬的外殼。和一些大型生物的骨頭,磨製出可以代替鐵器的工具。可是,畢竟獵殺變異昆蟲是有難度的。做生產出的工具根本供不應求。

如果青銅器就此產生的話,那麼就不一樣了。不但可以生產出生活中的一些器皿,還能煉製出農具和武器。馬上要秋收了,今年種植的糧食,比去年多了一倍還要多,所需要的農具更多。

因而,安兒決定先生產鐮刀。和青銅犁頭等農具。安兒笑了笑,想著如果是若婭在的話,一定會罵她暴殄天物。史前第一件青銅器。怎麼說也得是中華第一劍這樣的,怎麼能是鐮刀、鋤頭之類的呢?

煉製青銅器,第一步是塑模。安兒用粘土塑造出鐮刀的基本形狀。然後是翻範,她用事先調和均勻的細緻粘土緊緊貼在泥模的表面。拍打後使鐮刀的外形反印在泥片上。

然後進行第三步。也就是合範。安兒將翻好的泥片,送到陶窯那兒燒製成陶質的。這樣的青銅範堅硬不容易變形,這可以稱之為陶範了。她把陶範拼合成鐮刀的外腔,也就是外範。再將翻範用的泥模均勻地削去一薄層,製成內範。將內外範合成一體,中間削出的空隙,即為青銅液留存的地方。

然後進行第四步——澆注。將煉製好的青銅液,注入陶範內。待銅液凝固後。將內外陶範打碎,取出所鑄的銅器。一套陶範只能鑄造一件青銅器。的確浪費了些!

因為是鑄造鋒利的鐮刀,因而青銅液中銅和錫的比例是4:1,是根據青銅器合金的“六齊”來配製的。

製作青銅器的最後一步為打磨和整修。剛鑄好的青銅器,表面粗糙,紋飾也不清晰,需要經過打磨整修,才能成為一件精緻的銅器。

因此安兒的史前第一件青銅鐮刀,經過反覆的打磨,才漸漸將利刃磨製出來。

安兒又給鐮刀安了個木把,達兒迫不及待地拿著這個鐮刀去割草,比往常早半個小時回來,口裡還嚷嚷著:“安,這把鐮刀,比以前的骨鐮刀好用多了,抓住一大把青草,輕輕用鐮刀一劃,就割了下來。割第一把草的時候,我用了跟往常一樣的力氣,差點把小腿給割破了,還把我閃了個筋斗呢!!”

初秋時候,正是孩子們大量儲存喂牲口的草料的時候。達兒和土娃一起出去,每天都要割上半天,分好幾次運回來。今天,他們用的時間比往常少,而帶回來的青草卻比往常還多了三分之一。再加上達兒的“試用心得”,安兒覺得青銅農具生產成功,決定批次生產。

由於部落裡的糧食足夠大家吃的,安兒便停止了部落裡女人們的採集任務,發動她們跟自己學習製作泥模。最後,留下五十個手巧的,組成了青銅器塑範小組。以後,生產精美的青銅器皿,就全靠這些人了。

青銅器生產步入軌道之後,安兒終於能夠閒下來喘口氣了。這時候,叮叮送來了第一批竹紙。造紙廠的造紙技術,又上了一個臺階。送過來的竹紙,潔白柔軟,纖維細膩,綿韌平整,質地均勻,已經具備後世用紙的雛形了。

安兒很高興,馬上又召集了一批女工,成立了印刷小組。在銘一再的要求下,先印刷出一批醫學用書,給他手下的學徒當學習的教材。

由於以前安兒已經準備了活字印刷用的膠泥和油墨,印刷廠從投入到生產,只用了十來天的時間。部落裡的女人,為了證明自己不是吃閒飯的,學習起來很是認真。十天後,第一本用麻線裝訂的《本草綱目》問世了。銘和他的學徒們,捧著飄散著墨香的第一本書,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當醫學用書的印刷告一段落後,安兒又開始編寫一些兒童用的教科書,以及兒童讀物。孩子們雖然每天都抽出一段時間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