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前夕(1)
新中國成立前夕,劉少奇與毛澤東等人一起精心描繪了一幅新民主主義的藍圖
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48年9月12日始,1949年1月31日止,接連發動了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共殲滅國民黨軍隊154萬人。三大戰役的勝利,使國共兩黨武裝力量的對比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人民解放軍在數量上佔據了絕對優勢,國民黨在長江以北的武裝力量已經喪失殆盡,對江北各解放區形成不了戰略性的威脅。
如此一來,成立新中國的歷史任務就提到了議事日程上。正如劉少奇在1948年初所預測的革命程序:去年已打掉蔣區優勢,現解放區力量已超過它,這是帶決定性的形勢變更。今年再取得第二個決定性勝利,到1949年蔣介石可能倒臺。
面對即將到來的全國性勝利,怎樣建設新中國成為當務之急的歷史任務,落到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身上。他們對革命鬥爭是非常熟悉的,但對管理、治理國家,尤其是對中國這樣一個大國進行統一管理,還缺乏經驗,但他們提早進行了思想準備和理論思考。
劉少奇所奠定的基石就是:新民主主義的藍圖。
1948年9月,秋高氣爽的季節,西柏坡,看不出有任何的戰爭氣氛,一切都那麼平靜。
一間普通平房裡,繚繞的煙霧順著門縫飄散,正如戰場上的硝煙一樣瀰漫開去。屋內,正在進行著不亞於指揮一場戰爭的新的戰役——新中國的建設問題。
黨內有幾個著名的煙迷,毛澤東、劉少奇等等,都是屬於思考問題時煙不離手的。在這種歷史性的轉折時刻,他們殫精竭慮為中國的新生,像一個細心的接生婆對待一個新生的、羸弱的小生命一樣,小心翼翼、無微不至地為一個新生命設計成長的藍圖。
中共中央正在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問題。如同中共歷史上的八七會議、遵義會議一樣,九月會議也是帶有轉折意義的。它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即將勝利的時候,對建設新中國的戰略方針進行探討,轉變過去革命的方針為建設的方針,實際上同後來的七屆二中全會一樣,都是為新中國的建設問題提出大框架。
在此之前,毛澤東、劉少奇就已經開始考慮這一問題了。
他們二人所不同的是,毛澤東對新民主主義提出了大的構架,提出了大的方向;劉少奇所提出的建國方略是循著毛澤東所構想的新民主主義藍圖進行細緻的描繪,是更加具體、更細緻入微的闡釋和進一步闡發,提出的是具體的政策和策略。
1948年9月初,劉少奇就對新中國的建設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設計方案,並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實施方案。《論新民主主義的經濟與合作社》是劉少奇為新中國的新民主主義建設階段所作的第一篇洗禮辭,是他的第一篇治國方略。
劉少奇非常坦誠,承認中國共產黨人在治理國家方面還是一個生手:“中國的無產階級和共產黨,暫時還缺少管理國家、管理經濟的經驗,還不善於和投機商人及舊資本主義成分作經濟上的競爭,而投機商人和資產階級在這方面則有更多的經驗。”
鑑於“中國還是一個小生產佔極大優勢的國家,還是一個農業國”,劉少奇提出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由國家經濟、合作社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三大部分構成。其中,國家經濟是領導的成分;合作社經濟是國家經濟的“廣大而可靠的同盟軍”;私人資本主義經濟不可缺少,“它的適當的發展,對於國民經濟也是有利的”。但是,其發展方向是要走舊資本主義道路的。因此,對私人資本主義經濟,“一方面,應該採取嚴厲的辦法禁止一切公私機關及個人囤積居奇、買空賣空的投機行為,同時,允許並在適當的範圍內幫助那些有益於國計民生的工商業之發展。”
在九月會議上,劉少奇進一步闡發了自己對於建設新民主主義經濟的觀點。他認為,新民主主義時期的整個國民經濟,包含著自然經濟、小生產經濟、資本主義經濟、半社會主義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以及國營的社會主義經濟,以國營的社會主義經濟為其領導成分。
。 想看書來
新中國成立前夕(2)
劉少奇說:“國家經濟。銀行、鐵路、大企業等等,這是整個國民經濟的領導成分,但是在數量上是比較很小的一部分,其工業生產是在全國勝利後,頂多佔國民經濟的百分之十至二十。”
毛澤東接著說:“連資本主義工業在內,整個近代機器工業的生產量頂多佔百分之十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