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17日,毛澤東、周恩來對劉少奇的這一系列指示發回電報,肯定了他的措施。這一指示發出後,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程序就很明瞭了。各地紛紛掀起減租減息,肅清土匪,打擊惡霸地主,建立農會,改造基層政權的運動,鎮壓反革命的運動也同時進行,對農村中的反革命勢力給予了毀滅性的打擊,有力地保障了後來的土地改革的順利進行。

但是,隨著全國範圍內的土地改革日程的日益臨近,已經在解放前就實行了土地改革的老解放區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比較突出的是東北等地區的富農問題。

實際上,在建國初期,許多富農都是在各地區得到解放後出現的,就是原來的貧僱農分配到土地後依靠辛勤勞作和經營有方,逐步地發展了生產並有所節餘,實際上開始將其一部分土地出租或僱人來為他勞動。這也就是農村中的農業工人和農業資本家的雛形。實際上,這種現象是農業發展過程中必然出現的,是一種資本主義的因素和傾向。在當時,新中國實行的是新民主主義的經濟政策,對有利於生產發展的資本主義是有條件的發展的,是有限制的,但並不是說禁止這種農村中的資本主義的傾向和因素。否則,就是與新民主主義經濟的政策和現狀相違背的。

因此,劉少奇對這一現象是支援的,是持一種開明態度的,是從有利於新民主主義經濟發展的角度贊成富農經濟的發展的。也因之,在劉少奇這裡,發展富農經濟的政策是整個新民主主義階段的政策,是長期的政策,而非權宜之計。

毛澤東並沒有對劉少奇的觀點提出異議甚至反對,他更注重於慎重對待富農問題是有利於土地改革的順利進行這一角度,是一個暫時的政策,是著眼於一個時期的政策,解決具體問題,而不是長期的政策,不是長期的考慮。因之,毛澤東在認為農村中的貧僱農力量發展起來後,就開始向富農經濟進攻了,目的是打擊和消滅富農經濟,進而助長農村的社會主義因素,使中國的農業儘快地進入社會主義。這也是後來毛澤東為什麼很快提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課題的原因之一,也是後來為什麼毛澤東不贊成劉少奇關於山西批示的觀點,是後來毛澤東批評“鞏固新民主主義制度”的觀點的原因之一。

因為,富農經濟是農村中的資本主義因素,毛澤東更為高瞻遠矚的是,他認為應當在富農經濟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後,在其還沒有形成大的規模和政治力量時,就將其扼殺在萌芽狀態之中,以利社會主義因素的增長。劉少奇之所以主張發展富農經濟是從中國的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的角度來看的,是從當時中國的農業狀況十分落後出發的,是從中國還沒有具備農業社會主義化的必備條件——工業化這一實際情況出發的。

最初的關於富農問題的爭論出現在毛澤東訪蘇期間,比較集中於在1948年就已完成土地改革的東北地區。

東北地區在土改後的經濟狀況總的來講是上升的:土改後農民經濟生活大部分上升,上升的比例,松江佔60%—70%,吉林約佔2/3,黑龍江的顯著上升戶佔54%。上升戶中一小部分添了車馬,有的僱了長工,買進或租進了土地。另有一部分人因缺乏勞動力或疾病災害,或因缺乏生產資料或好吃懶做,經濟生活下降,其中一小部分人開始向前一部分人出賣土地或出租土地,或借糧借款。

毛澤東訪蘇,劉少奇主政(3)

問題也就出現了。東北地區有些農村黨員開始僱傭長工;許多黨員不瞭解許不許群眾僱工,許不許黨員僱工;還有些黨員聽了黨員不應剝削僱工的黨課後,出賣牲口,解僱長工。也有些村幹部不讓上升戶購買車馬拴獨犁,怕他們單幹;有的認為組織起來是“國策”,單幹不合法;甚至發展到有些村強迫農民參加互助組,而且認為參加三馬組不算組織起來,只有參加六馬組、八馬組才算組織起來。

對出現的新情況,不少區縣幹部迷惑不解,甚至彷徨徘徊,也提出一些實質性的問題:新民主主義的農村究竟是什麼樣子?農民應該經由什麼樣的道路走向富裕?什麼叫提高一步?除了組織起來以外,農村還要幹什麼?

對這些出現的新情況、新現象、新問題,東北局書記高崗的回答是:“我們農村經濟發展的方向是使絕大多數農民上升為豐衣足食的農民。而要做到這一點則又必須使絕大多數農民‘由個體逐步地向集體方面發展’。組織起來發展生產,乃是我們農村生產領導的基本方向。”

高崗在1949年12月召開的東北農村工作座談會上講話批評了農業社會主義思想,但其重點是批評各種各樣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