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午飯。夏穗和秋粟收拾碗筷,姚家的女人們開始織布,妮兒終於看到織布機動了起來。
人們就利用早中晚的間歇紡紗織布。吃好晚飯後紡紗到深夜是常事,晚上紡紗辰光多,早上、中午織布忙。
紗紡成後,經過漿紗做筒管、經紗上布機等。再行穿綜嵌筘一系列的前期準備,隨即就可織布了。
姚家的這臺織布機是老式棗木打造的,可是姚爺爺的傑作,這臺木質的織布機上面沒有一個鐵釘,全部是榫卯連線。相當結實耐用。
常用的地方磨得油光黑亮,兩頭尖中間粗,形狀像棗核的梭子,更是磨出了一道道深深的痕跡,可見為姚家出了大力氣了。
織布時要手腳並用,所以就有了這樣的歌謠:七畝地,八畝寬,中間坐個女人官。腳一踏,手一扳,十二個環環都動彈。
織布機七尺長,八尺高,上面一共有十二個鐵環環,織布的時候腳用力踩踏板,手一扳機檔,織布機上的鐵環環就嘩啦嘩啦作響。
農家的織布機有大點的、有小點的,但結構都一樣,均由木製框架、吊線杆、線筒、穿線梳、木梭子等物件構成,一般佔地兩平方米左右。
織布是一門非常精細的技術,工藝流程很繁瑣複雜。要經過搓捻子、紡線、拐線、纏籆子、經布等多道工序。經布工序最關鍵,事先要計算好經線支數,一點也不能出錯的,姚奶奶和大娘兩人口中唸唸有詞,用古老的方法算數。
殷秀芹和三大娘就要來幫忙,在院子裡橫控支架一根木杆,木杆上有許多小鐵環環,是用來穿棉線的。三人忙前忙後地穿線、捋線。
大娘則駕馭著織布機,老遠就聽到屋裡傳出織布機“哐噔、哐噔……”的聲響。
織布時不僅需手腳並用,還要眼觀綜筘前後的經紗是否斷紗頭,如一時未能發現斷紗頭,織出的布匹上就會出現小疵點,影響美觀。織白布或條子布時較為爽當,如要打格子,則根據經紗顏色的種類多少,就要用兩隻以上的梭子交叉織。這個比較麻煩,但姚奶奶她們還是不厭其煩地重複著千百年不變的活計。
哐噔、哐噔……地聲音,是最好的催眠曲,妮兒睡著了。
ps:
感謝東方凝落書友投的粉紅票!!
第190章 俊俏的牛倌們
農家織布機織出來的是粗布,當然比不上紡織廠機械化生產的洋布,村裡人稱粗布以外的布為洋布,細密、光滑、漂亮。但加工出來的床單、被裡、衣服是純天然的棉製品,冬暖夏涼,便於洗滌。
姚灣村是糧倉,而不是產棉區,但為了彌補棉布供應不足,也只得村村隊隊種棉花,紡紗織布,自我調劑。
難怪妮兒上午看見一片棉田。
妮兒醒來時,織布機已經沒有聲音了,院子裡安靜的很,大家早就上工了。
姚致遠聽見炕上的動靜,放下手中的書,傾身上前,“妮兒醒了。”
“致哥哥?”妮兒甜甜地叫道,開啟天眼掃了一眼,待看到放在床邊的《周易註釋》,嘴角直抽抽,沒想到他會看這個。
妮兒以為他起碼要看,也先看四大名著,居然看這個跟天書似的,能看得懂。
姚致遠給妮兒穿上外罩,抱著她去了後院,從後院回來後,“好了,妮兒咱們現在去哪兒玩。”
“小黃!”妮兒奶聲奶氣地說道。
“小黃?”姚致遠恍然道,“你是說咱們去牛棚啊!”他想了想,既然自己要放牛,那麼去牛棚提前熟悉一下環境也好。
姚致遠拉著騎上大黃的妮兒,一起去了山腳下的牛棚,這裡在下風處,不會太味兒。
且一出牛棚就是姚灣村的耕地,比起梯田來,這才是主要的糧產區,挨著盤龍湖,真正的一馬平川,沃野千里。
說是牛棚,蓋得可不比石屋差,三面牆壁可都是石頭砌上來的,十幾根承重的木頭柱子打上去。頂棚是村裡婦女扎的草苫子。固定在牛棚頂上,既擋風擋雨又保暖透氣。
地面是姚長海做主曬的土坯磚鋪就的,吸潮、不會太陰涼,看起來就是不一樣。黃色的地面,黃色的頂棚。棚子裡頭還修了一道道木頭柵欄,把牛棚隔成一個個小單間,每個小單間裡頭都還有個水槽,看著就讓人覺得舒適,生產隊裡的小黃牛們也住著舒服,耕地幹活的時候也賣力。
“好像沒有住滿。”姚致遠粗略地看了一下道,“呵呵……看樣子,小叔還打算繼續買牛咧!”
此時牛棚裡的小黃牛們看見妮兒過來,是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