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長海站在前面,直接欠身坐在石臺上,沒有拿賬冊而是張口就來,“今年咱們小隊的小麥收成是畝產320斤,除了上交公糧,餘下來的小麥,分到各家後,咱們逢年過節也能見見白麵了,然而離頓頓白麵還早的很呢!所以社員們,明年咱們還得繼續努力喲!”
老爹這蠱惑的能力夠強的,沒聽見大夥齊聲高喊:“是!隊長。”
姚長海接著說道,“加上今年的玉米收成也不錯,畝產居然達到了六百五十斤,是小麥的一倍多。每家每戶分的不少,不過目前咱們還是‘一頓稠來兩頓稀,多放紅薯少下面。大人勒緊褲腰帶,莫讓孩子哭肚飢。早上黃糊塗,中午窩窩頭,一天三頓不見油。’所以未來大家依然得繼續努力哦!”
大家的被他的順口溜逗的會心一笑。
沒有化肥,沒有農藥,也沒有新品種,糧食產量很抵。種的玉米是“小粒紅”和“大白豪”,一般畝產是四百斤左右,六百多斤已經老高了。
這時期勞動工具非常落後,基本沒有什麼機械化。生產隊裡最先進的就是有一輛膠輪馬車,還有三輛鐵大板騾車,就是用木頭做的輪子,外面套上鐵箍,最多能載一千多斤。這農業生產工具和一二千多年前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
姚長海接著宣佈道,“咱們隊的地瓜大獲豐收,所以每家分的多,是用騾車往家拉,一家最少兩騾車喲!”
在妮兒聽著便宜老爹開心的一件件宣佈今年的年景。
糧食早在夏收、秋收過後已經分完了。
這時候農民的口糧標準是360斤,叫做“夠不夠三百六”。
這360?是指原糧來說的。就是如果磨成麵粉,去掉糠麩,真正到手的也沒有360斤。農民分的地瓜是四斤頂去一斤糧,土豆是六斤頂去一斤糧;還有,因為秋天秋收時,不可能完全做到顆粒歸倉,必然有些損耗,比如豆子炸夾會崩掉豆粒、玉米丟棒等,這些秋收損失的糧食也要從農民的口糧中扣除,一般每人每年大約扣十斤口糧。這樣,每人每年實際分到手的口糧約是三百二十斤,再扣除加工的糠麩。得到成品糧約二百五十斤,每天每人的糧食定量約六七兩,又因為那時沒有什麼副食,所以想吃成胖子都難!
對於一個成年男子一天糧食六七兩根本就吃不飽。尤其是幹得重體力活兒。好在分了些自留地,又靠著大山,臨著盤龍湖,野菜遍地,吃得好不好,總算不至於餓得面黃肌瘦的,無力下地。
然而還是有很多人家,分的糧食過完年後就吃光了,整個春天只能靠挖野菜度日。很早的時候,人們就到地裡挖“大腦蹦”、上山摘“刺榆葉”。地裡的“灰菜”、“白蒿”也是人們常吃的。樹上的榆錢。做黃糊塗時,常常加點蘿蔔絲酸菜葉。
而今兒主要是分錢,分佈票……
生產隊日工大約就是一塊錢。也就是社員上一天班平均掙十分,年終可得一塊錢。一個勞動力一年能掙三百多元。這在當時已經是很高了,因為當時工人一個月的工資也就是三十元左右。
一塊錢在這時是什麼概念呢?在黑市的苞米是四角多錢;餅乾是五角到七八角。外加糧票七八兩,實際每斤餅乾摺合約七到九角左右;大米白麵豆油黑市上根本就買不到。也就是說,村民們勞動一天的收入,能買二斤半苞米,或一斤二兩左右的餅乾。
不過這一塊錢可是很少有人拿到的,日工能達到七八角的也很少,常見的大多都在三五角之間。也就是他們勞動一天。能買一斤苞米,或半斤左右的餅乾,也就混個不餓肚子罷了。
然而分到手裡的可沒有賬面上那麼多,許多人都提前預支了。想要有所積蓄很難!
姚長海的日工達到八角、這還是由於他是生產隊的小隊長,每年補助了三百個工時;正好抵住了他被扣的工分。
姚家幾個勞動力都達到了平均數五角,而殷秀芹果然堪比男兒。居然得到了七角。
對於姚家來說加上兩個農場職工,今年算是個豐收年了。
姚灣村的生產日工高,是由於有一片桃林、席廠、鴨群這些副業,別看這些副業小,但買的上價錢。
像是十里村的副業就是蔬菜。他們離縣城近,可以說是縣城的菜籃子,只是這一項收入就拉高了日工了。
不過也有例外的,那就是負日工的,就是上一天班,不僅不掙錢,還要返回生產隊幾分錢,上班越多欠生產隊的錢就越多。負日工產生的原因是那些生產隊土地瘠薄,農業收入太低,支付日常花銷後,收不抵支。
然後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