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掉了車廂遮擋的三輪車,塗了鮮豔的漆色,一格一格排列成赤橙黃綠青藍紫的彩虹效果,再加上三個福娃的離奇傳說,那陣勢,就不是一個“轟動”可以形容的了!
在御林軍的前呼後擁中走街串巷,路過馬王府門前的兩尊大石獅子,竟然,馬家的當家人全部在場。老太太也被瞎眼的媳婦給生拉活拽了出來。說是讓老人家也沾一沾福娃的吉祥氣息。“馬尋歡”,便緊緊攙扶著老人的胳膊,靜立在身後。
“小老大”的車伕,理所當然是白老二,交給別人他可不放心。
似乎是心靈感應,兄弟兩個的眼神,剎那間匯聚在了一起。
白老二的眼眶一熱,一聲“大哥”差點兒呼喚出來。腳下一頓,又終於繼續蹬動輪子,緩緩離去。
此一時彼一時,現在的“馬將軍”,已經高高在上,當弟弟的不能幫忙就算了,還能去添亂嗎?
馬王爺扶著王妃,黑著臉久久無語,王妃雙手合十,嘴裡喃喃的嘟念著什麼。眼睛緊閉著,眼角兒。依然又隱隱的淚痕。
只有啥也不知道的馬老太太,揉一揉老眼昏花的眼睛,拍怕孫子的手掌說道:“祖母老啦,現在看誰家的孩子,都跟自家的孫子一個模樣,歡兒啊,你得趕緊成親啊……”。
三輪車、馬車、浩浩蕩蕩的御林軍,組成的隊伍,終於繞城一圈兒,到達了皇宮西門,一進去,就是目的地——社稷壇了。
祭壇是古代用來祭祀神靈、祈求庇佑的特有建築,其位置是依周禮《考工記》“左祖右社”的規定,置於皇宮之右,即西側。祖與社都是封建政權的象徵。
這座祭壇的名字,就叫做“社稷壇”。
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稱,社是土地神,稷是五穀神,兩者是農業社會最重要的根基。先人們把他們對神的感悟融入其中,昇華到特有的理念,如方位、陰陽、佈局等,無不完美地體現於這些建築之中。
古人認為,祭祀活動是人與神的對話,這種對話透過儀禮、樂舞、祭品,達到神與人的呼應。
現在,阿圓來到的就是整體佈局略呈長方形,有內外兩重垣,佔地面積巨大的“社稷壇”上。
內壇紅色牆身,黃琉璃瓦頂。每面牆正中闢門,北門為主門,是一座磚石結構的三座門,黃琉璃瓦歇山頂,通面闊20米,進深7米,三座門均為拱券式。
按照古代天為陽向南,地為陰向北的理論,社為土地,屬陰,所以壇內主要建築均以南為上。最北為戟門,戟門南為享殿,又稱拜殿,本來是專為皇帝到此祭祀時休息或遇雨時行祭之處,此刻,就拿來做了三個小娃子的休憩之處。
最頂部足有三層樓高的一個圓形祭壇上,空蕩蕩擺著一張長長的木桌,一柄寶劍幾張黃表紙,孤零零的擱置在桌子上。
正前方與左右三個角,各設一個木質的圈椅,是阿圓畫的草圖,仿照的前世的寶寶椅,可以從孩子腰間縛住,安全又舒適。
每張寶寶椅上方,還設了皇家專用的一頂華蓋,可以阻擋夏日裡耀眼的陽光。
三個丫鬟在休息室給寶貝們換好了尿布,就送上了祭壇,老大位於正中最前方的位置,兩個小的按照“男左女右”的方位就坐,東方大人檢查過一樓的眾道士和僧侶的各就各位唱文誦經之後,又在二樓安置好皇室貴人,才在一片“咿咿呀呀”的唱誦聲中走上祭壇。
阿圓和丫鬟們全部退到休息室內,隔窗遙望老道士抽劍燃紙,神神叨叨的唸唸有詞,然後奔騰跳躍,與老天爺歌舞交流。
看的歡樂的阿圓,終於想起來應該把注意力投在三個孩子身上,遠遠地,倒沒有聽到哭聲,三個小不點兒似乎手腳揮舞著,對著熟悉的老道士打招呼對話似的。
是覺得這披頭散髮的老道士瘋魔了吧?無良的母親忍不住先笑起來。
承了封建迷信思想的福,祭壇祈福時間,大宋國君跟文武百官一起休息三天,不需要上朝理政,當然,緊急奏摺還是要照常批閱的。
小皇帝,就在三個娃兒的喝奶時間裡,踱步上了祭壇休息室。
天子的身份,其實只需要在第三天率領文武百官登壇祈福就可以了。
小皇帝純粹是來打醬油的,哦不,是來蹭奶喝的。
馬公公緊隨其後,對阿圓擠眉毛弄眼睛,照著丫鬟們手裡的奶粉罐使勁兒。
阿圓施禮之後,安排碧兒多沏上幾杯熱奶呈上來,連馬公公的都有了。
喝飽了奶的三個小娃兒,拍出“咯兒”來,就放在一張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