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部分

一 在公共租界辦學(2)

在東區小學校園裡,兩棟西式建築被用作校舍,共設普通教室13間、特別教室4間、教員辦公室和宿舍14間,另設體育室、圖書館、實驗室、美術室、自然室等。花園中原有人造湖和用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大草坪被利用為操場,樹立起用於懸掛國旗的旗杆,搭建了司令臺和籃球架、排球架。陳鶴琴親自設計的鞦韆架、多角架滑梯及沙坑、六角亭、蹺蹺板等玩具依次安放。每天早晨,學校在操場上舉行朝會,面向國旗行禮,各班學生輪流升旗,然後全體學生列隊齊唱校歌后做早操。

除國語、算術、英文三門主科以外,自然、美術、體育、音樂等課程尤被重視。國語課既教課文,也教習字,規定每天臨摹字帖寫大楷一張、小楷三行,每週交週記一篇,每學期讀課外讀物一本。陳鶴琴主張,教學應從兒童的實際出發,幼兒畫圖要用大紙不要用小紙;學生寫作文用活頁紙,上部畫圖,下部寫句子,將語文與美術結合起來,一舉兩得。學生上自然課,不僅看掛圖和標本,還要動手做實驗,授課教師還教學生如何做鹽、做冰激淋和煎荷包蛋。女生學做手工、繡枕花、編織麥杆拎包等。學生上美術課,學鉛筆畫、水彩畫、毛筆畫、靜物寫生等,較好的作品被陳列在走廊牆壁上的玻璃窗裡。學生上體育課,除訓練站姿、列隊行進、跑步操外,還進行田徑和球類運動。學生上音樂課,學習簡譜、五線譜和唱歌。為培養學生情趣,校園裡建有花房,栽種花草。

陳鶴琴認為,做父母的、做老師的,要教兒童自己動手。只有透過兒童自己動手,才能真正學到本領。在工部局的學校裡,學生被安排參加許多實際工作,以培養和鍛鍊自治能力。各班級有值日生制度,由學生們輪流打掃衛生、關門窗、關電燈等。此外,學校還組織學生開展課外活動和各種比賽,重視學生的身體健康和衛生習慣等。陳鶴琴的辦學理念和標準在他所創辦的各個學校處處都得以充分體現。東區小學女學生梳著齊耳的短髮,穿著白色的翻領襯衫、深藍色的揹帶裙子,腳穿長筒襪子和球鞋,整齊劃一。學校的教師大多數來自師範專業院校,對學生態度和藹可親;衣著文雅樸素,不燙髮,不佩戴金銀首飾;上課一律講標準國語,不訓斥、責難或體罰學生;對於學生的考試成績從不在課堂上公佈,更不對學生成績排名次,強調對待學生平等、公平。

1930年9月1日,位於愛文義路(今北京西路)麥特赫司脫路(今泰興路)口的工部局西區小學開學。學校校址原為一地產商的大洋房,房間大小20多間,是附近地區條件最好的學校。招生布告一經貼出,立即引起市民關切,紛紛前來報名。1933年該校新校舍在小沙渡路(今西康路)新閘路建成,陳鶴琴根據教育原理和兒童特點親自參與了學校的設計。他想得很周到,教室全部一面採光,寬敞明亮;校舍內有暖氣、飲用砂濾水等新式裝置;還有裝有煤氣灶和紗窗的廚房,學生可在裡面搭夥;各年級用的課桌椅,依各年齡段兒童的身材設計高低;陳鶴琴還專門設計了一種看書板,呈45°斜角放在桌上,以防止學生近視眼;教室均設有換氣通道,使空氣保持新鮮;在各樓層樓梯轉角處的木柵中間有一圓孔,可使樓上的孩子透過圓孔看到下層樓梯,防止兒童上下樓梯時因擁擠發生事故;此外,學校裡男、女學生廁所,一、二、三樓加起來有數十個之多,廁具依照低、中、高各年級兒童身高區別設計配套。學校設有運動場、大禮堂和美工、自然、音樂、勞作四個特別教室。大禮堂可容納四五百人,配備電影放映機。

一 在公共租界辦學(3)

陳鶴琴十分重視學校的音樂教育,從一年級就開始講授音樂知識。除聘請造詣高的專家來校任教外,在音樂教室掛有著名音樂大師的肖像,黑板上畫有五線譜,教室裡有鋼琴和其他樂器。學校還組建了一支小樂隊。當年19歲的馬虛若受聘先在工部局北區小學(現閘北區第一中心小學),後在工部局東區小學(現霍山路小學)、工部局西區小學(現靜安區第一中心小學)擔任音樂教師。馬虛若曾回憶:陳老很重視小學兒童音樂教學。他經常陪同專家或外賓來聽課。我覺得很被動。有一次我對陳老說:“下次如果有專家來聽課,請先通知我,讓我早作準備。”陳老聽了就笑笑說:“以後每堂課都要作好準備。有人聽課與沒人聽課要求一個樣。”他的教導我一直記在心裡,一直影響我一生的教育事業。馬虛若還回憶:我在小學一年級是用聽唱法,就是老師唱一句,孩子們跟唱一句。逐漸加深範唱一段,他們跟唱一段。逐漸培養他們的記憶力。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