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為了這次撤離做了精心的準備。崇禎十七年三月初十,他率軍民號稱五十萬眾,攜帶著官方文獻及私人著述等多種物品,遺棄了明朝苦心經營近兩百年的寧遠孤城,向山海關進發。這一路上,百姓背離家鄉,婦幼老少啼哭之聲不絕於耳,車擠馬嘶,擁擠不堪,每天行路不過五十里,速度非常緩慢。
吳三桂與軍民同行,僅以部分騎兵先入關。對他來說,這個局面雖然混亂,但是並非有多麼不安全,因為清軍佔領了中前所三城後,為儲存實力,沒有接著再追,多爾袞知道李自成的軍隊已經抵達北京,於是他力圖收下寧遠,看準事態發展再伺機而動。
吳三桂的軍隊以每天幾十公里的速度行進,當然不可能及時到達北京。吳三桂有他自己的想法,他可能想起了當年的袁崇煥,所以不願捷足先登,他甚至寧願讓其他幾路勤王軍隊先與農民軍交戰,而後坐收漁人之利,這樣既保全自己實力,又能與各鎮總兵分享“勤王”之功,何樂而不為?從寧遠至山海關,只有兩百里路程,以關寧鐵騎的速度,日行最多兩個白天一個夜晚就可達到,可吳三桂在路上卻整整走了五天。這五天對於崇禎來說,是世上最漫長的日子,對於吳三桂來說,又何嘗不是?這位年輕的帝國的希望之星,畢竟不是忠心為主的袁崇煥,也並非崇禎想像的克已為公,他是老練的政治動物,在國家利益與一己利益面前,他永遠會選擇後者。
農民軍不等吳三桂,也不會等崇禎,三月十六日,吳三桂與寧遠軍民進了山海關,總兵高第接應,吳三桂將百姓分駐在山海關附近昌黎、樂亭、灤州、開平等各州縣。這時的他內心極為矛盾,明知要實現的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又迫於君命難違,於是他繼續向北京行進。率所部繼續向北京進兵。這時大順軍已經打到了家門口,崇禎急了,命人再次催促吳三桂,但吳三桂的軍隊卻仍然行進的非常緩慢。
吳三桂的如意算盤打空了,這一次,他沒想到的是,各地勤王的軍隊幾乎是不戰而降,這裡麵包括八大總兵裡的唐通、白廣恩,大順軍幾乎沒有遇到抵抗,就順利打下了北京城。
三月十九日,城破,崇禎沒等來他心中的希望,上吊自殺了。
這北京失陷的訊息,很快傳來。儘管明知道可能是這個結局,但是吳三桂依然非常震驚,他沒想到的是,結局竟然來得這麼快,而且這麼徹底,沒有一點後路,這個時候,“勤王”已無實際意義,他馬上命部下撥轉馬頭,回師山海關。
明朝天下亡了,最後的希望也沒了。吳三桂拔兵回師,也同樣是為了保持他最後的四萬軍隊。此時對吳三桂來說,同樣是一個希望破滅的時刻。當他返回山海關時,他發現自己徹底的成了一個孤魂野鬼,“多餘的人”,明室江山沒有了,他這個“平西伯”也變得一文不值了。
大明的亡國,對吳三桂的感覺,就如同大樹沒有了根,飛鳥沒有了棲枝,他沒有任何依靠了,但是,他還有最後的砝碼,這個砝碼,就是關寧鐵騎和山海關。
可是這個砝碼同樣的令他沒有一點信心和把握。他所擁有的最後一片土地,就是這曾經固若金湯的萬里雄關,但是,如今,卻是一個內外臨敵的局,內有李自成,外有多爾袞,何去何從?他沒有一個定數。
山海關在那一刻註定要凝聚歷史的風雲際會。李自成,多爾袞都想到了這個環節,李自成進入北京後,八大鎮各將領紛紛投降,唯有最強的吳三桂勢力仍然未降。而山海關外,就是更加難對付的多爾袞勢力,山海關距北京僅幾百路程,又跟清兵一關之隔,如果兩者聯手起來,大順王朝就危險了。李自成意識到了這一點,也曾想盡早的佔領山海關,以絕後患,他曾派明降將唐通、白廣恩率部東攻灤州(河北灤縣),作為奪取山海關的第一個步驟。李自成的這個作法是有些輕率和短視的,真的要打,應該找和吳三桂旗鼓相當的人物,李自成軍中,打仗最厲害的是權將軍劉宗敏,可惜的是,劉將軍此時正忙著玩“追餉”,沒有時間,剩下比他差一點的李過也在挾妓作樂,沒有興趣,李自成竟然讓吳三桂從前的戰友們擔起這個重任,於公於私,唐、白都不是吳三桂的對手,於是,這次進攻失敗了。
txt小說上傳分享
最後的砝碼(4)
崇禎死後,吳三桂駐師山海關,按兵不動。這個時候解決山海關只有兩個途徑,一是用武力,二是和平招撫,對於李自成來說,他輕率出兵沒有成功,本身也沒有打的想法了,他更傾向於招撫。因為此時大明江山已亡,原來的明朝各鎮將領紛紛投降,吳三桂即便再效忠於明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