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胡耀邦與萬里在農村改革中(1)

◎ 吳 象

在*辭世8年後……1997年10月10日,萬里在接受中央黨史研究室幾位同志採訪時,滿懷深情地回憶道:“我1980年到書記處分管農業,當時相當作難,可以說動輒得咎。多虧耀邦全力支援,主動配合。我們倆很談得來,觀點特別一致。好多事我們一商量,呼嚕嚕就幹起來了,一次又一次衝破難關。如果沒有耀邦,那就不好辦了。”

萬里對採訪者說:“我離休後一般不接見記者,因為沒有必要,也不應該到處去發表議論。但你們是研究黨史的,可以對你們講講當時的真情。”

一、農村改革的開端的確,萬里這番話,深切地道出了*與中國農村改革風雲的真情。

從農村改革的整個程序來看,“包產到戶”可以說是一個根本性的核心問題。這一步棋非同小可,不僅使瀕於破產的農村經濟活了過來,整個中國的局面也因此而全盤皆活。萬里最早堅定地認準了這一點,力排眾議,頂住各方面的壓力,堅決支援農民的行動,因此他成了公認的農村改革的大將,農村改革的程序多次留下了他性格和作風的印記。但是,如果沒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特別是*的支援,如果沒有當時中央黨政一把手的支援,萬里遇到的困難不知要大多少倍,甚至包產到戶還有再一次夭折的危險。回顧這一段歷史,*對萬里無所不在的全力協助、多種多樣的主動配合,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因素。

1980年2月,萬里從安徽被調回北京,就任中央書記處書記,分管農村工作。在此之前,*和萬里沒有共過事,但他們有一段相仿的經歷。1975年*第二次復出後,以極大的決心和毅力排除萬難開展治理整頓,曾點將指派他們二人分別到科學院和鐵道部去掛帥。一個大刀闊斧,一個雷厲風行,都乾得很出色。可惜這場“改革的預演”不久即因“四人幫”的破壞而夭折,*又一次被迫下臺,他們二人也作為鄧的“黑干將”又一次被打倒了。

現在,*對萬里的新任期望很高,他多次引用民謠:“要吃米,找萬里!”不無幽默地說:“讓萬里管農業,是農民推薦的嘛!”

1977年6月萬里再次復出,任粉碎“四人幫”後的安徽省委第一書記。兩年多來,充分顯示了實事求是的精神、撥亂反正的決心、無所畏懼的勇氣和雷厲風行的作風。

他突破了“左”的思想框框,經過調查研究,制定了“安徽省委六條”,頂住“學大寨”、“窮過渡”的壓力,強調以生產為中心,強調尊重生產隊和農民的自主權;他又突破“六條”本身不合理的條款,糾正不許聯產計酬的片面做法,支援農民包產到組;他針對1978年安徽大旱的特殊情況,反對“打腫臉充胖子”,採取“借地種麥”的特殊措施,從而誘發了農民包產到戶的行動,支援農民實現新的突破。

他力排眾議,對激烈爭論的肥西山南區的包產到戶加以保護,確定山南為省委的試點:

“暫不宣傳,不登報,不推廣。”後又親赴小崗村考察“包乾到戶”,給予最堅決的支援;他開完十一屆五中全會就趕回合肥,從1月2日至11日召開省委擴大工作會議,集中解決領導幹部對包產到戶的認識問題,並公佈了他在省人代會的報告,把“包產到戶”稱為“定產到田,責任到戶”,宣佈“責任到戶也是在生產隊統一領導下實行責任制的一種形式,沒有涉及所有制的變動,同分田單幹有原則的區別”。 電子書 分享網站

胡耀邦與萬里在農村改革中(2)

至此,萬里已經為農村改革闖出一條新路,使農業的經營體制衝出計劃經濟大統一的局面,突破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人民公社體制,使包產到戶和包乾到戶公開化、合法化。就像糧票一樣可以流通,暢行無阻。不過這還只是“地方糧票”,只能在安徽境內流通罷了。

當然,改革的道路是充滿荊棘、阻力重重的。有人攻擊他是“劉少奇路線復辟,曾希聖陰魂不散!”有人發誓:“毛主席他老人家逝世才3年,就把社會主義的江山糟蹋了,老牛會講話,也會到北京去告狀!”肥西縣部分幹部居然作出“決定”,發紅標頭檔案糾正允許山南包產到戶試點的所謂錯誤,遭到廣大農民強烈的反抗,不得不又作出另一個決定,來糾正這個糾錯的錯誤。對這一切,萬里處之泰然,沒有皺過一下眉頭。

二、配合默契調到北京以後,萬里發現自己的處境比在安徽要困難得多,京城不比外省,斥責包產到戶的呼聲不只是小小的雜音,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