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趁慕容延釗與韓令坤二人出外巡邊、回京朝見的機會,解除了他們禁軍主帥的兵權,安排到外地當節度使;並且,此後不再設統領禁軍的殿前都點檢一職。而禁軍將領石守信等有擁立之功,不好下令罷免,便擺下了第二步棋:
四個月後,利用晚朝機會,請這些禁軍宿將宴飲,酒酣耳熱之際,屏退左右侍從,太祖顯得十分親熱地說:
“如果沒有眾卿的擁戴,我是不會有今天的。然而,眾卿又怎能知道,做皇帝也實在是太艱難了,遠遠趕不上當個節度使那樣舒服,一天到晚都不能安枕而臥啊!”
石守信等聽了,趕忙叩問緣由。他便接上說:
“我是擔心天下坐不安穩啊。皇帝的位置,人們都爭著坐。雖然你們沒有異心,可是部下貪心不足,總是希圖富貴,一旦有人也以黃袍加身,你們想要不幹,能辦得到嗎?”
一席綿裡藏針的話語,使這些將領覺察到自己已經深受疑忌,弄得不好將要遭致殺身之禍。於是,紛紛泣謝叩頭,說:
“臣下愚昧,未曾想到這一點,唯有陛下哀憐,請給我們指出一條生路。”
太祖就勢開導說:“人生一世,猶如白駒過隙,很快就過去了。所以,人們都希圖富貴,想要多積攢些錢財,自尋快樂,使子孫免受困乏,常保康寧。你們這一輩子也夠辛苦的了,何不解脫兵權,到外地去出守邊鎮,選擇些良田美宅買下來,為子孫後代置下永久能夠保有的產業,再多蓄一些歌姬舞女,日夕歡宴,樂享天年。朕還要同眾卿結為姻親,君臣之間,永無猜疑,上下相安,不是很美好嗎?”
txt小說上傳分享
趙匡胤下棋(5)
聽皇帝這麼一說,大家立刻就省悟了,便連連叩頭謝恩,第二天就以健康情況不佳為由,請求免去掌管禁軍的職務。太祖欣然同意,分別安置他們到外地任職,並給予很多的賞賜。唯有石守信兼任的職務如舊,但已不再握有兵權。事後,為了兌現酒席上的承諾,安撫這些失去兵權的禁軍統帥,太祖果真下令在京城為他們建造豪華的宅第,給他們以足量的薪金;並把守寡的妹妹嫁給高懷德,兩個女兒分別嫁給石守信和王審琦的兒子,共同結為姻親。
趙匡胤採用“贖買”政策,把那些勳臣宿將手中的實權順利收回,使節度使變成一個只代表崇高地位與優厚待遇的榮譽性頭銜,用以獎勵和安置那些皇親貴戚、封疆大吏。而那些百戰疆場的領兵將帥,也已厭倦了長期的戰亂與宮廷的鬥法,更樂得脫離政務,坐享清福,安富尊榮。
這就是“杯酒釋兵權”的整個過程。歷代削藩鎮、奪兵權,都必然伴隨著一場兇險、殘酷的血腥搏鬥,前有西漢的“七國之亂”,後有明初的“靖難之役”,至今,其刀光劍影,血雨腥風,猶彰彰在人耳目。可是,宋太祖趙匡胤所進行的削藩、收權,卻能以和平方式達到預期目的。對於功臣,疑忌則有,荼毒卻無,經趙匡胤之手,幾乎沒有殺過一個功臣,而且,“不許開誅戮朝官之戒”,作為一項祖宗家法傳承下來。因而,趙宋王朝,在兩千餘年封建社會中,是殘害大臣最少的朝代。後代史臣稱讚“杯酒釋兵權”,是“識時勢,善割斷,英主之雄略”。看來,宋太祖確是走了一著妙棋。
當然,真理哪怕越過一步,也會成為謬誤。如果說,前代帝王之失,多在於專恣、橫暴;而宋祖之失,則是防範過當,“懲羹吹齏”,以致喪失了抵抗能力。即以下面這些舉措來說,有的可能利弊參半,有的則弊多利少,甚至純粹屬於失誤。
在解除武將兵權的同時,太祖起用一批文臣擔任知州職務,並在各州設定通判,使其權力與知州相等,以分散地方長官許可權,避免出現個人專權的弊端。地方上的軍事、民政、財賦、司法許可權,全部收歸中央管轄。在中央,對宰相實行分化事權、相互制約的辦法,把軍事行政權分出,劃給樞密院;國家財政和地方貢賦劃給三司。這樣,宰相便不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執政的群體,包括參知政事、樞密使、副使、三司使等十來個人。任何一個相職都不能獨斷軍政大事。兵權上收之後,把原來由一個人掌握的權力分解為幾部分,最後連戰前作戰方案的制訂,戰中現場的指揮,都不能歸屬於同一個人。軍權、政務,一切全都聽命於皇帝。
到了宋太宗當政,又有了進一步發展:為了防範將帥外出作戰不聽君命約束,實行“將從中御”的對策,每次出征,皇帝都要親授機宜,交代事先擬好的“陣圖”,大自戰略佈局,小至部伍行止,帶兵者都不得擅加改變,自作主張。同時,還派遣宦官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