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G峁ひ瞪��本縵陸怠�
持續3年的嚴重缺糧危機,突出地影響到城市。由於“大躍進”以來,工礦企業從農村大量招工,城鎮人口急速猛增,1960年比1957年增加3124萬人,比1951年增加近1倍。一方面減少了農村勞動力,另一方面又大為增加了票證供應的城鎮人口,需要向農村多徵購糧食才能養活,而糧食卻嚴重匱乏。
1960年6月國務院財貿辦給周恩來總理的內部報告,再也無法文過飾非,而不得不指出了實際危機:入夏以後,北京、天津、上海、遼寧等大城市和工業區的糧食庫存非常薄弱,北京只能供應7天,天津只能供應10天,上海已經幾乎沒有大米庫存,遼寧省內10個城市只能供應8、9天。在最緊張的日子裡,北京、天津、上海三大城市的糧食庫存,一共只剩幾千萬斤,平均每個居民分不到10斤。形勢萬分險惡。三大城市一旦發生斷糧饑荒,後果不堪設想!
各省市天天向中央告急
如此嚴重的糧食危機,當時並沒敢公開宣佈,以免造成全國性的大恐慌,引發社會巨大###。周恩來的秘書李巖回憶:“各省市天天向中央告急,搞得總理吃不下飯,睡不好覺。”
據糧食部門分析:京津滬遼主要城市第三季度預計銷售億斤,9月末比6月末急需補充週轉的庫存糧食為億斤,共計億斤。除掉京津滬遼本身徵購億斤外,其餘的37億斤必須依靠外省調入。需要供應出口的糧食至少億斤。危機已經“火燒眉毛”,周恩來總理焦頭爛額,只有向“糧倉”黑龍江省下達“死任務”調撥28億斤糧食,後來又增加2億斤。黑龍江省早已調出了不少口糧,做出了很大犧牲,再要多調出這2億斤糧食,實在難度太大。領導幹部仰天長嘆:“這是硬從老百姓口中搶奪呀!”
1960年9、10月份,黑龍江省的糧食儲備已超過“警戒線”,不得不按國家規定,把職工的糧票定量大幅度削減。機關幹部減到每月大約20斤,二線工人減到30斤,油田鑽井隊等重體力(一線)勞動者,從50多斤減到40斤左右。副食品明顯減少,肉食幾乎沒有供應。人們在冰天雪地裡幹活,體力消耗比夏秋更多,體質明顯下降。許多職工擠出微薄的工資去買高價餅乾、高價糖果吃,有的餓急了,跑到冰土地裡撿拾凍白菜幫子、甜菜葉子來餬口。
據幹部彙報的材料:“自1960年起,職工糧食定量陸續減低,大多數職工長期處於吃不飽的狀態。甚至變賣傢俬,到自由市場換糧食填肚子。有42 % 的人賣過衣物,有的家庭3床被子賣掉1床,甚至賣掉2床。”職工的隨身物品是有限的,變賣過一兩次就再沒有什麼了。許多職工餓得不行,就靠喝點鹽水、醬油湯,勉強堅持上班。
國家實在負擔不起
1961年,《人民日報》機關食堂限制每人一天兩頓,中午不供應;到晚飯只准買一小碗有油炒的素菜(碗很小),想吃第二個菜,只能買無油菜。幾個月吃不上肉。
1962年的糧食產量由1957年的3900億斤,降到3200億斤,還不及1952年的水平。全國平均每人原糧只500斤,加工去皮以後只剩下400多斤,還要工業用糧,還要留種子、飼料,差得太多了。油料跌得更慘,從1957年的萬噸,1962年跌到200萬噸,跌了一半。棉花也跌了一半多。真是困難極了!各個部門的職工碰到一起就講吃。山西省的一位領導曾批評這種現象,說是沒出息。但是人們因為缺吃,還是沒完沒了的講吃。
災荒時期全國儘量精簡職工、壓縮城鎮人口;因為國家負擔不起憑票證供應的糧油、副食品。6千萬職工下農村2千萬人,稱為“六二壓”。這些人後來一直要求返回城裡來。
從1961年1月到1963年6月,全國職工減少1887萬人,城鎮人口減少2600萬人,吃商品糧(按糧票計劃供應)的人口減少2800萬人。這是把城裡飢餓的“口”送到農村去,更增加了農民的負擔。三年內,全國農村每年餓死一兩千萬人。
職工實際收入急劇下降
物價變化取決於社會物資供應的狀況。指令性計劃經濟的產品供求關係經常是匱乏的,物價就上漲。1957年,由於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工農業產品總額增加,打下了1958年經濟發展的良好基礎。頒佈了農業發展40條綱要,調動了人民生產熱情。儘管“大躍進”出現了若干“浮誇風”,但經過以後核實的統計數字,1958年仍然是經濟發展的一年,各項生產建設指標都比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