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甘巢砍ぃ�ぷ飾�姓�4級,每月460元。
“高知”的定級
當時的文化人,一般也都願意“收名定價”。
在北京的冰心、張天翼等一批著名作家,都被評為文藝1級,月薪345元。安娥算是抗戰(1937年)之前參加革命的,定為“文藝三級”月薪253元。
全國電影界被評為“一級演員”的只有4人:上海電影製片廠的趙丹、白楊、舒繡文、金焰,月薪皆為365元(由於地區差價,上海同級工資比北京345元高一些。)其他如黃宗英、上官雲珠被評為文藝四級,月薪220元;莎莉被評為文藝七級(相當於行政14級),月薪140元。
1956年,根據《國務院關於工資改革的決定》和高教部的通知,文教部門從4月起實行新的工資標準。全國各院校的教職工一律調整工資,例如清華大學,有2 013人增加工資額27 243元,人均月增13元5角,增幅20 %;調整後,教授月薪207—345元,副教授—207元,講師—元,助教62—106元。(當時新人民幣1元約合今10元。)
各類人員的平均月薪為:教授類266元8角,副教授類190元9角。講師類122元2角,教員類161元,助教類73元5角;職員類78元,衛生技術人員94元,教學輔導人員56元;工友平均56元。而貧困補助線(個人最低生活費)定為每月22元。
大學教授在此之前其實都有級別。陳寅恪、梁思成、陳岱孫、翦伯贊、馮友蘭、王了一、季羨林、林徽因、郭紹虞、鍾敬文等被評為教授1級,月工資為345元(合今3450元)。全國當時共評出1級教授56名,評審極為嚴格。
季羨林曾解釋當時工資的含義,他是1級教授,每月工資345元,加上中科院學部委員的津帖100元,共445元。而吃一次莫斯科餐廳,約為元,羅松湯、色拉、烤肉或平魚、兩三道大菜,有黃油麵包,還有一杯啤酒。
當時還有一個特殊規定,即黨員比非黨員同級要少拿一定比例的工資,這在知識界十分突出,通常比例是:工資200元以上者少拿2 % ;100…200元者,少拿1 % 左右。如6類地區2級教授工資為元,黨員教授則拿元;高教8級的講師為106元,黨員則拿元。某些地區教學科研人員的最高月薪,黨外標準331元,黨內標準324元。一位黨員老教授說:“當年那是很光榮的事。”
1956年工資定型、評級定職以後,直到1959年才區域性調整工資。清華大學約五分之一的教職工808人增加工資,人均增11元。1960年,只有四分之一的教師645人升一級,人均增10元,職工900多人升級。1963年,1798名教職工升級(佔總數4 970人的三分之一),增加工資,人均增7元。這麼多年,大約五分之三的知識分子的工資才調整一次;而另外五分之二(主要是高階知識分子)的月薪長期固定。
“文革”十年中,正常的調資工作停止。以致大批年青教師(大學畢業生)工資長期停留在56元/月,大批青工停留在40元/月。
工資標準地區種類
貨幣工資制,還依據自然條件艱苦程度、生活水平差別等,將全國分為11類工資區。工資標準隨區類略有調整。以1類為基準,如北京屬6類地區、上海屬8類地區、西寧屬11類地區。劃分工資區類別,每高1類,標準增加約3 % ,相應規定工資數額。
1956年國務院以各地區現行物價津貼為基礎,調整公佈了全國“工資標準地區種類”如下——
上海市、西安市等地物價和生活費用比較高,因此工資標準亦相應的高些,定為第8類工資區;
北京市、天津市、瀋陽市、長春市、哈爾濱市、昆明市等,在全國範圍內的生活費用屬於中等水平,定為第6類工資區;
南京市、杭州市、武漢市、合肥市、柳州市、濟南市、吉林市、通遼市等,相對來說生活費用較低一些,定為第4類工資區;
上海市比北京市同級工資數額高出6 % ,南京市又比北京市同級工資數額低6 % ,例如,同樣是大學畢業生的月薪,在北京為62元,在上海為65元,在南京為58元。同樣是一級教授的月薪,在北京為345元,在上海為365元,在南京為324元,等等。這也反映出各地生活水準有所差別:上海市的生活水準比北京略高,而南京市的水準比北京略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