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想出對策。
考慮再三,他決定去找一個人,在他看來,只有這個人才能挽救一切。
【王錫爵】
萬曆二十一年(1593),王錫爵奉命來到京城,擔任首輔。
王錫爵,字元馭,蘇州太倉人。
嘉靖四十一年,他二十八歲,赴京趕考,遇見申時行,然後考了第一。
幾天後參加殿試,又遇見了申時行,這次他考了第二。
據說他之所以在殿試輸給申時行,不外乎兩點,一是長得不夠帥,二是說話不夠滑。
帥不帥不好說,滑不滑是有定論的。
自打進入朝廷,王錫爵就是塊硬骨頭。萬曆五年張居正奪情,大家上書鬧,他跑到人家家裡鬧,逼得張居正大人差點拔刀自盡。吳中行被打得奄奄一息,大家在場下吵,他跑到場上哭。
萬曆六年,張居正不守孝回京辦公。大家都慶賀,他偏請假,說我家還有父母,實在沒有時間工作,要回家盡孝,張居正恨得直磨牙。
萬曆九年,張居正病重,大家都去祈福,他不屑一顧。
萬曆十年,張居正病逝,反攻倒算開始,抄家鬧事翻案,人人都去踩一腳,這個時候,他說:
“張居正當政時,做的事情有錯嗎?!他雖為人不正,卻對國家有功,你們怎能這樣做呢?!”
萬曆十三年,他的學生李植想搞倒申時行,扶他上臺,他痛斥對方,請求辭職。
三年後,他的兒子鄉試考第一,有人懷疑作弊,他告訴兒子,不要參加會試,回家待業,十三年後他下了臺,兒子才去考試,會試第二,殿試第二。
他是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人。
所以在萬曆看來,能收拾局面的,也只有王錫爵了。
王大人果然不負眾望,到京城一轉悠,就把情況摸清促了。隨即開始工作,給皇帝上了一封密信。大意是說,目前情況十分緊急,請您務必在萬曆二十一年冊立太子,絕不能再拖延了,否則我就是再有能耐,也壓制不了!
吸取了上次的教訓,萬曆沒敢再隨便找人修電腦,專程派了個太監,送來了自己的回信。
可王錫爵剛開啟信,就傻眼了。
信上的內容是這樣的:
“看了你的奏疏,為你的忠誠感動!我去年確實說過,今年要舉行冊立大典,但是(注意此處),我昨天晚上讀了祖訓(相當於皇帝的家規),突然發現裡面有一句訓示:立嫡不立長,我琢磨了一下,皇后現在年紀還不大,萬一將來生了兒子,怎麼辦呢?是封太子,還是封王?”
“如果封王,那就違背了祖訓,如果封太子,那就有兩個太子了,我想來想去,想了個辦法,要不把我的三個兒子一起封王,等過了幾年,皇后沒生兒子,到時候再冊立長子也不遲。這事我琢磨好了,既不違背祖制,也能把事辦了,很好,你就這麼辦吧。”
階級鬥爭又有新動向了,很明顯,萬曆同志是很動了一番腦筋,覺得自己不夠分量,把老祖宗都搬出來了,還玩了個複雜的邏輯遊戲,有相當的技術含量,現解析如下。
按老規矩,要立嫡子(皇后的兒子),可是皇后又沒生兒子,但皇后今天沒有兒子,不代表將來沒有。如果我立了長子,嫡子生出來,不就違反政策了嗎?但是皇后什麼時候生兒子,我也不知道,與其就這麼拖著,還不如把現在的三個兒子一起封了了事,到時再不生兒子,就立太子。先封再立,總算對上對下都有了交代。
王錫爵初一琢磨,就覺得這事有點懸,但聽起來似乎又只能這麼辦,思前想後,他也和了稀泥,拿出了兩套方案。
方案一、讓皇長子拜皇后為母親,這樣既是嫡子又是長子,問題就解決了。
方案二、按照皇帝的意思,三個兒子一起封王,到時再說。
附註:第二套方案,只有在萬不得已的時候,才能使用。
上當了,徹底上當了。
清醒了一輩子的王大人,似乎終於糊塗了,他好像並不知道,自己已經跳入了一個陷阱。
事實上,萬曆的真正目標,不是皇長子,而是皇三子。
他喜歡鄭貴妃,喜歡朱常洵,壓根就沒想過要立太子,搞三王並封,把皇長子、三子封了王,地位就平等了,然後就是拖,拖到大家都不鬧了,事情也就辦成了。
至於所謂萬不得已,採用第二方案,那也是句廢話,萬曆同志這輩子,那是經常地萬不得已。
總之,王錫爵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