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四品。而高先生的厲害之處在於,他混了整整三十三年,熬死兩個皇帝,連作風問題都沒有,到天啟三年(1623),也才當了個兵部侍郎,非常人所能及。
更厲害的是,高先生只當了一年副部長,第二年就退休了。
魏忠賢本不想用這人,但算來算去,兵部混過的,閹黨裡也只有他了。於是二話不說,把他找來,說,我要提你的官,去當遼東經略。
高先生一貫膽小,但這次也膽大了,當即回覆:不幹,死都不幹。
為說明他死都不幹的決心,他當眾給魏忠賢下跪,往死了磕頭(叩頭豈免):我都這把老骨頭了,就讓我在家養老吧。
魏忠賢覺得很空虛。
費了那麼多精神,給錢給官,就拉來這麼個廢物。所以他氣憤了:必須去!
混吃等死不可能了,高第擦乾眼淚,打起精神,到遼東赴任了。
在遼東,高第用實際行動證實,他既膽小,也很無恥。
到地方後,高先生立即上了第一封奏疏:彈劾孫承宗,罪名:吃空額。
經過孫承宗的整頓,當時遼東部隊,已達十餘萬人,對此高第是有數的,但這位兄弟睜眼說瞎話,說他數下來,只有五萬人。其餘那幾萬人的工資,都是孫承宗領了。
對此嚴重指控,孫承宗欣然表示,他沒有任何異議。
他同時提議,今後的軍餉,就按五萬人發放。
這就意味著,每到發工資時,除五萬人外,遼東的其餘幾萬苦大兵就要拿著刀,奔高經略要錢。
高第終於明白,為什麼東林黨都倒了,孫承宗還沒倒,要論狡猾,他才剛起步。
但高先生的劣根性根深蒂固,整人不成,又開始整地方。
他一直認為,把防線延伸到錦州、寧遠,是不明智的行為,害得經略大人暴露在遼東如此危險的地方,有家都回不去,於心何忍?
還不如放棄整個遼東,退守到山海關,就算失去縱深陣地,就算敵人攻破關卡,至少自己是有時間跑路的。
他不但這麼想,也這麼幹。
天啟五年(1625)十一月,高第下令,撤退。
撤退的地方包括錦州、松山、杏山、寧遠、右屯、塔山、大小淩河,總之關外的一切據點,全部撤走。
撤退的物資包括:軍隊、平民、槍械、糧食,以及所有能搬走的物件。
他想回家,且不想再來。
但老百姓不想走,他們的家就在這裡,他們已經失去很多,這是他們僅存的希望。
但他們沒有選擇,因為高先生說了,必須要走,“家毀田亡,嚎哭震天”,也得走。
高第逃走的時候,並沒有追兵,但他逃走的動作實在太過逼真,跑得飛快,看到司令跑路,小兵自然也跑,孫承宗積累了幾年的軍事物資、軍糧隨即丟棄一空。
數年辛苦努力,收復四百餘里江山,十餘萬軍隊,幾百個據點,就這樣毀於一旦。
希望已經斷絕,東林黨垮了,孫承宗走了,所謂關寧防線,已名存實亡,時局已無希望,很快,努爾哈赤的鐵蹄,就會毫不費力地踩到這片土地上。
沒有人想抵抗,也沒有人能抵抗,跑路,是唯一的選擇。
有一個人沒有跑。
他看著四散奔逃的人群,無法控制的混亂,說出了這樣的話:
“我是寧前道,必與寧前共存亡!我絕不入關,就算只我一人,也要守在此處(獨臥孤城),迎戰敵人!”
寧前道者,文官袁崇煥。
【袁崇煥】
〖若夫以一身之言動、進退、生死,關係國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於古未始有之。有之,則袁督師其人也。
——梁啟超〗
關於袁崇煥的籍貫,是有糾紛的。他的祖父是廣東東莞人,後來去了廣西滕縣,這就有點麻煩,名人就是資源,就要猛搶,東莞說他是東莞人,滕縣說他是藤縣人,爭到今天都沒消停。
但無論是東莞,還是滕縣,當年都不是啥好地方。
明代的進士不少,但廣東和廣西的很少,據統計,70%以上都是江西、福建、浙江人。特別是廣西,明代二百多年,一個狀元都沒出過。
袁崇煥就在廣西讀書,且自幼讀書,因為他家是做生意的,那年頭做生意的沒地位,要想出人頭地,只有讀書。
就智商而言,袁崇煥是不低的,他二十三歲參加廣西省統一考試,中了舉人,當時他很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