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清泉一帶雕欄琢玉,清潔如畫圖一般;那三間小室裡面,也是畫棟雕樑,十分精緻,內設床帳一具,諸如盥嗽妝具,沒一樣不備。因為西太后的性情素喜修飾,每至一處,必敷鉛華,再整雲鬢,數十年如一日。雖已年逾花甲,而猶不離脂粉,人家看去,不過是三十多歲的半老徐娘,哪裡曉得她已五六十歲了呢?怕以美國的立特博士稱西太后做“世界第一美人 ”,真是非過譽之談啊!這且不在話下。
再說西太后和李蓮英,自這天起,終在桐蔭深處秘密遊覽,頤和園中的宮監也常常聽得桐蔭深處有男女嘻笑之聲;正是李蓮英和西太后遊樂之時,內監等非經傳呼,不敢近前,只遠遠地侍候著。從此以後,西太后起居在頤和園裡,對於一切的朝政也不來干預了,悉聽德宗去裁判,正應了翁同和所說的樂不思蜀了。這不是德宗親政的好機會嗎?
德宗自那日瞧了戲回去,心裡很覺惱怒,一直和瑾珍兩妃講著當時的情形。德宗越說越氣,雖有兩妃慰勸著,但德宗只是悶悶不樂,差不多一夜不曾閤眼。到了翌日清晨,退朝後便在御書房裡臺翁同和商議改革朝政的計劃。翁同和奏道:“照現在的情形看去,先皇的內製已不能通用的了,愚臣老邁無能, 恐籌不出良法,反而弄巧成拙。所以,只有讓給一班後進的能人去建立功業吧。”光緒帝慨然說道:“師傅既不肯擔這個職責,俺現今決意重用康有為等一班新人了。師傅可代俺傳諭出去,令康有為明日在便殿召見就是。”翁同和領旨退出,自去知照康有為不提。
單表光緒帝因甲午一役吃日本殺得大敗虧輸後,因備戰的諭旨完全是自己所主張,很受太后的埋怨,又割臺灣遼東給日本之外,還賠償了軍費兩百萬兩;假使當時日本人不遣刺客行刺李鴻章,別國不出來干涉,恐怕割地和賠償,決不至這點點哩。後來,雖經俄國人的抗議和德法兩國的幫忙,將遼東索回來,但各國的幫忙豈真是好意?也無非為著各自的利益罷了。
猶如俄國人的抗議,何嘗是一心為中國設謀呢?多半是若日本取了遼東,於俄人大大的不利,因此不得不出頭來助中國一臂。
至於德法兩國,表面上是援助中國,實際上也是為著私利而已。
但看等到事體一了,俄國和李鴻章私下定了密約,租借了旅順大連;德國也來佔了膠州灣,法國也租了廣州灣;同時英國要求租借九龍、威海,各國紛紛蠶食起來,把中國當做一塊肥肉,大家儘量地宰割著。
這光緒帝究非昏庸之主,目睹這種現象,心上如何不惱?
愈是惱怒,變政的心也益急。那天和翁師傅議定之後,準備在便殿召見康有為,諮詢一切。原來這康有為素有大志,他在甲午之前也曾上書條陳政見,什麼停科舉、興學堂之類,那些滿洲大臣只當他是狂言囈語,將他的條陳壓住,不許上呈。但翁同和做主試官時,讀了康有為的文章,驚為奇才,便給他中了進士。這樣一來,翁康有了師生之誼,所以翁同和在德宗面前竭力地保薦。光緒帝有心要召見康有為,面詢一番,終以格於規例,不便越禮從事,只下諭著康有為暫在總理衙門學習行走。
過不上幾時,擢康有為做了翰林院侍講,這時又下諭召見。
到了那天,康有為便翎頂輝煌地到便殿見駕。光緒皇上等他禮畢,就問他自強之策,康有為便陳述三大策:一是大聚群才,以謀變政;二為採取西法,以定國是;三是聽憑疆吏各自變法,改良政治。此外,如請詳定憲法;廢去科舉,謀興學校;開制度局;命親王遊歷各國以偵察西國之良政,譯西書以灌輸知識;發行紙幣,設立銀行,為經濟流通之計;天下各省各府辦文藝及武備學堂,練民兵以修武事。種種陳述,滔滔不絕,真是口若懸河,頭頭是道。光緒帝聽罷,不覺大喜,又讚歎了一會,諭康有為退去,並令保薦新政人才,以便實行變法。這時,李鴻章與俄國訂約後,往各國遊歷初歸,光緒帝惡他甲午之戰不肯盡力,著令退出軍機閒居。後因兩廣總督出缺,命李鴻章外調,出督兩廣去了。恭親王奕訢雖然剛直,但自甲午後起復原官以來,對於政事不似從前的嚴厲了。不料老成凋謝,恭親王忽然一病不起。耗音傳來,太后和皇上都十分震悼,立命內務府賜給治喪費一萬元;諡號忠王。這且不提。
再說,光緒帝自召見康有為之後,一心要行新政。恰巧侍郎徐致靜,侍讀學士徐仁鏡、徐仁鑄,御史楊深秀等上書請定國是。光緒皇上至雌,變法的主意越發堅定了,便於四月二十七日下了一道詔書,道:頻年以來,戰事紛興,外患堪虞,朕甚憂之。於是內外臣工多主變法自強,乃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