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蘇菲的選擇
作者:'美' 威廉·斯泰倫 周玲 楊素娟 譯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什麼樣的小說呢?為什麼吸引了這麼多的目光?
因為這是一部激情洋溢懸念叢生令人心醉神迷的精彩小說,更因為是一部貫穿著無窮無盡的智慧、人性以及勇氣的傑作。
小說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波蘭姑娘蘇菲在二戰中被關押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裡,她面臨著艱難的選擇,第一次是選擇讓哪個孩子活下來,最後她的小女兒被納粹送入了毒氣室。此後為了打聽跟自己隔離開來的兒子下落,她又充當了德國軍官的性奴隸。戰後蘇菲跟隨共患難的猶太青年內森來到紐約,面對樓下鄰居、文學青年斯汀戈的滿腔關愛,蘇菲還是選擇了精神已經失常的內森,最後雙雙服毒自殺。
這部小說讓我們在跌宕起伏的故事背後領悟到人性的複雜與尊嚴,讓我們感受到人生的苦難與哀傷。“蘇菲的選擇”不僅是人們在極端境遇的生死抉擇的寫照,也是組成我們今天日常生活的無數選擇的鏡子。“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蘇菲以她短暫又苦難的的一生像哈姆雷特王子一樣提出了這個永恆問題,讓我們讀者始終心神不寧,只要,我們拿起這部厚厚的小說。
本書的敘述者斯汀戈,一個不諳世事的南方年輕人,把我們帶回到了1947年布魯克林一棟公寓裡。在這裡,他遇見了內森,一個具有超凡魅力的猶太知識分子,以及蘇菲,一個美麗非凡,脆弱的波蘭天主教徒。斯汀戈目睹了他們之間的那種愛得死去活來、能彼此摧毀對方的奇妙關係。最後,他終於走到蘇菲的心靈深處,看到了過去的黑暗經歷:對波蘭戰前的回憶,集中營以及她可怕的秘密——她的選擇。
作者簡介:
威廉·斯泰倫,普利策獎獲得者,著有長篇小說《漫長的行程》、《躺在黑暗中》、《縱火焚屋》、《納特·特那的自白》以及《蘇菲的選擇》。他還發表過《看得見的黑暗》、一部引人入勝的故事集《靜靜的灰塵》。最新的一部作品是《潮汐鎮的早晨》,他生活在康涅狄格州的洛克斯伯裡和馬薩諸塞的溫尼亞德。
正文
第一章 短暫的編輯生活
這段時間裡要想在曼哈頓找一套便宜的公寓真是太難了,於是我只好到布魯克林尋找住處。這是1947年。我只記得這一年最令人愉快的是天氣,總是風和日麗,鳥語花香,好像老天被永遠留在了春天,令人心曠神怡。
自成年以來,我一直是那麼失意。二十二歲時,我為我的作家夢而苦苦掙扎。我覺得十八歲時的創作熱情已快要耗盡,心中那燦爛奪目的無拘無束的火焰已變成一團有氣無力、忽明忽暗的點點幽光。這並不表明我不再渴望寫小說。我仍然懷著極大的熱情寫出腦海裡蘊藏已久的東西,只是每當我寫下精彩的頭幾段後,便再也進行不下去了。或許可以借用格特魯德·斯坦因對“垮掉的一代”那些準作家們的評價,我是“茶壺煮湯元,有貨倒不出”。更糟糕的是,我失業了,幾乎身無分文,只好像我的不少同鄉那樣,自我放逐到弗蘭特布西。於是,這猶太王國裡又多了一個孤獨的南方青年。
叫我斯汀戈吧,這是我的綽號。這名字是我在故鄉弗吉尼亞上小學時得來的。當時我母親剛去世不久,父親實在無法管我,便把我送進一所學校。那真是一所好學校。那年我十四歲。在我無數的毛病中,“邋遢”可能是最突出的,於是我很快得了個雅號“斯汀吉”(“臭氣熏天”之意)。不過時過境遷,多年來的洗心革面(實際上我早因羞恥感而幾乎有些矯枉過正了),這個刺耳的名字逐漸被人們念成了“斯汀戈”。到了三十多歲時,這個雅號慢慢地、悄無聲息地從我身上蒸發,就像一個幽靈就此離我而去。不過,我現在寫的仍然是那段時期的斯汀戈。如果你們不明白我為什麼要如此詳細地敘述這個名字的由來,那麼你只需瞭解,我正在描述孤寂落泊、像久困洞穴即將發瘋的隱士時的早期的我。隨便吧,叫我什麼都可以。
我很高興我失業了。儘管除了服兵役外,那是我一生中第一個(也是惟一的一個)拿工資的工作;而且失去它之後,我本來已很脆弱的財力更是雪上加霜。現在想起來,也許我這輩子根本就不適合坐辦公室。事實上,想想當初我對這份工作是那樣垂涎欲滴,而現在僅僅過了五個月就丟了它,反而覺得一身輕鬆。這真讓我對自己有些吃驚。在1947年,工作是那樣奇缺,尤其是在出版業,然而幸運之神偏偏降臨在我的頭上,讓我在最大的一家出版公司落下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