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家軍”早已把“蜈蚣筏”全都拴在北岸。侯之擔十分得意,以為“官兵勤勞不懈,扼險固守,可保無虞”。紅軍抵達江邊,總參謀長劉伯承親自佈置紅軍上山砍竹,又向老鄉借門板、木頭,自己動手扎“蜈蚣筏”。
元旦凌晨四時,十八名紅軍戰士在江邊喝下燒酒,躍入江中。這時,“侯家軍”尚在睡夢之中。紅軍戰士如水中蛟龍,只用了十多分鐘,便泅過涼入骨髓的烏江,攀上對岸的峭壁。泅渡成功之後,“蜈蚣筏”開始強渡。“侯家軍”發覺了,江面上響起噠噠的機槍聲。
這時,泅渡過江的十八名戰士發起了攻勢。紅軍的迫擊炮又隔江而轟。“蜈蚣筏”載著一連戰士,順利過了江。“雙槍兵”實在不經打,才一個多小時,便留下幾十具屍體,潰逃了!紅軍利用“蜈蚣筏”渡江,渡過了一團人,在對岸站穩了腳跟。
劉伯承急調工兵營來到江邊,下達了架浮橋的命令。因為沒有浮橋,大軍難以迅速過江。“架橋的全部器材只有黃竹、門板、木材、繩索。我們用三層疊起的竹排做橋腳,每對橋腳中間鋪上兩根枕木。枕木上連線三四個橋桁,橋桁上鋪門板,門板上又系橫木,組成一節一節的門橋。”黃朝天:《烏江架橋》,《偉大的轉折》,貴州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就用這樣的土辦法,花費三十六個小時,浩浩烏江上便架起一座嶄新的浮橋。天險烏江,被踩在紅軍腳下。
蔣介石接到王家烈的電報,知道紅軍已經突破烏江,大罵侯之擔“剿共不力”,命他“戴罪立功”!蔣介石也深為自己白白布置了“口袋”,紅軍不來鑽,感到惋惜。不過,蔣介石畢竟詭計多端,他命令薛嶽率中央軍星夜兼程,奔赴貴陽——其理由是為了“保衛貴陽”,實際上想借此一舉奪取貴陽,端掉王家烈的老巢!這時,“小諸葛”白崇禧也不甘落後,同樣覬覦貴陽,藉口“追剿”紅軍,命桂軍入黔,直奔貴陽。
蔣介石急了,發了電報給白崇禧,“制止桂軍前進!”於是,薛嶽的中央軍,加速了前進步伐,沿貴龍大道直取貴陽。薛嶽部隊在道旁張貼大字標語:“不問匪竄方向如何,本軍總以入貴陽為目的!”也就是說,不論紅軍朝什麼地方打,中央軍“總以入貴陽為目的”!王家烈“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眼睜睜看著中央軍開進了貴陽城,做了貴州的“太主席”。王家烈變得頗為狼狽:中央軍反客為主,我出城進城均受他們盤查,處境異常難堪……王家烈:《阻截中央紅軍長征過黔的回憶》,《文史資料選輯》,第二十一卷,第六十二輯。
一九三五年四月六日,王家烈被迫下臺,從此貴州落入蔣介石之手,貴州軍閥統治時代結束了。
第七部分:遵義曙光詐開城門智取遵義
按照毛澤東的戰略部署,在突破烏江天險之後,下一步就是直取遵義了。一月四日,當紅一軍團第二師第六團的團長朱水秋、代理政委王整合剛剛率全團渡過水急浪高的烏江時,總參謀長劉伯承便命令他們作為前鋒,向遵義急行軍。
經過一天一夜急行軍,紅六團就推進到團溪鎮。這個鎮,離遵義只有九十里路。一月五日夜,紅六團在團溪鎮宿營。六日清早,紅六團在一片黧黑中起床。就在這時,劉伯承一夜騎馬躦行,趕抵紅六團團部。劉伯承作了戰前動員。他說:“我們的日子是比較艱難的,要求仗打得好,還要傷亡少,又要節省子彈,這就需要多用點智慧。”他的這番話,開導了紅六團指揮員們的腦筋,在“智取”上下工夫。在紅六團中,擔任前鋒的是第一營。營長曾保堂和團參謀長唐振旁走在最前頭。他們的身邊,走著一位小夥子。這個小夥子家住團溪鎮。昨夜,唐振旁在鎮上找老百姓打聽情況,找到了這位小夥子。小夥子原先在“侯家軍”裡當過兵,知道沿途情形。他說,離遵義城三十里路有個山口,“九響團”駐守在那裡,只有過了這一關,才能進遵義。什麼是“九響團”呢?原來,侯之擔的這個團,上上下下都有一枝能夠一梭九發的“九連珠”毛瑟槍,聲稱那山口“連鳥也飛不過去”!唐振旁請小夥子當嚮導,小夥子猶豫再三,總算答應了。貴州果真“天無三日晴”,一路走,一路下起冷雨來了。紅六團在泥濘的山道上疾行。下午三時光景,來到那“連鳥也飛不過去”的山口。一看,兩面的山頭各蹲著一座碉堡,形勢的確險惡。紅六團悄然包圍了“九響團”。“九響團”還以為紅軍遠在烏江呢!一陣槍響,慌作一團,
三下五除二,就被紅軍解除了武裝。除了死的以外,二百多名俘虜畏縮在寒風細雨之中。第一營換上了“侯家軍”的軍裝,帶著十幾個願加入紅軍的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