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看來,傅建中的這篇採訪文章是起了作用的,1983年,傅涇波又在夫人劉倬漢、長女傅曖泠、外孫李景漢等人的陪同下,飛往臺北。在臺二十日,得與老友張群、陳立夫、杭立武等晤談,並與張學良見了面。他想見孫立人,但未獲批准。傅與張、陳、杭等談的話題除敘舊外,據說涉及到“祖國統一之各種可能性”。37

臺灣之行後,傅涇波又再次來到北京,會見了*,“雙方坦誠以待,各抒己見”。楊稱讚傅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38

至1986年底,傅涇波與臺灣有關人士擬定了兩岸和平的腹案:(1)雙方不附任何先決條件進行接觸;(2)雙方停止一切敵對行為;(3)中國統一是一個歷史過程,不能一蹴而就,擬先就兩岸“三通”開始。39

五年以後,陳立夫在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十三屆一次全會上,領銜提出“以中國文化統一中國案”,具體內容包括“以中國文化建立兩岸之共信,並以美金100億元與*共同開始建設國父實業計劃之一部分,藉以建立互信,進而達致兩岸之和平統一”。

陳立夫的方案,得到了*方面的稱讚。

1988年10月27日,傅涇波在美國去世。生前,美國人魏德邁認為他是國民黨安排在司徒身邊的人,國民黨的黃仁霖卻認為他是共產黨的人,而*對他的認定又是曲曲折折。

總之,傅涇波是一個仍未解開的謎。

1 '美'司徒雷登:《在華五十年:司徒雷登*》,程宗家譯,劉雪芬校,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第282頁。

2 參見美國傅氏:《司徒雷登日記:美國調停國共爭持期間前後》,香港文史出版社,1982年版,第117頁。

3 傅鐸若:《傅涇波》,《燕京大學人物誌》第一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61頁。

4 傅履仁口述:《傅涇波:追隨司徒雷登44年》,《三聯生活週刊》,2006年第23期。

5 參見林孟熹:《傅涇波生平紀年》,《紀念傅涇波先生座談會資料彙編》,2004年印行,第7頁。

6 參見林孟熹:《傅涇波生平紀年》,《紀念傅涇波先生座談會資料彙編》,2004年印行,第7頁。

7 '美'司徒雷登:《在華五十年:司徒雷登*》,程宗家譯,劉雪芬校,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第114頁。

8 林孟熹:《傅涇波生平紀年》,《紀念傅涇波先生座談會資料彙編》,第8頁。

9 林孟熹:《傅涇波生平紀年》,《紀念傅涇波先生座談會資料彙編》,第9頁。 。 想看書來

傅涇波:與司徒雷登形影相隨的人(10)

10 參見何迪:《一位美國傳教士的和平幻想:司徒雷登與中日和談》,《美國研究》,1989年第1期第3卷。

11 關於傅涇波出任“參事”之職,請參見劉壽林、萬仁元、王玉文、孔慶泰編:《民國職官年表》,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1020頁。

12 參見林孟熹:《司徒雷登與中國政局》,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頁。

13 《革命文獻》,《蔣中正總統檔案》,未刊稿,臺北“國史館”藏,轉引自楊天石:《王克敏、宋子文與司徒雷登的和平斡旋》,《中國文化》第23期。

14 《革命文獻》,《蔣中正總統檔案》,未刊稿,臺北“國史館”藏,轉引自楊天石:《王克敏、宋子文與司徒雷登的和平斡旋》,《中國文化》第23期。

15 《革命文獻》,《蔣中正總統檔案》,未刊稿,臺北“國史館”藏,轉引自楊天石:《王克敏、宋子文與司徒雷登的和平斡旋》,《中國文化》第23期。

16 蔣介石:《困勉記》,未刊稿,1940年6月4日,臺北“國史館”藏,轉引自楊天石:《王克敏、宋子文與司徒雷登的和平斡旋》,《中國文化》第23期。

17 參見楊奎松《華德事件與新中國對美政策的確定》,《歷史研究》,1994年第5期,可訪問楊奎松個人網站。

18 參見《建國以來周恩來文稿》第一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頁。

19 參見林孟熹:《司徒雷登與中國政局》,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262頁。

20 參見楊奎松《華德事件與新中國對美政策的確定》,《歷史研究》,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