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一部第一章 正面和側面(1)
十月革命後不久,斯大林那不高的個子已經投下了引人注目的身影。這身影逐漸地生長,30年代時長得又高又大,到了晚年已成為巨人。
1917年以前誰能預料到,這位不起眼的地下工作者在1922年後會風馳電掣般地登上權力的頂峰?在列寧的戰友們排得又緊又密的隊伍中,斯大林就像是在撥開眾人,很快從後面擠出來,走進了領頭一班人的行列,後來又成了這一班人的帶頭人。人們尤其不可能想到,在列寧去世以後,這一班人,這個由知名的布林什維克組成的領導核心,會迅速由大化小。斯大林的地位越高,在他旁邊,曾經跟列寧一起點燃革命火炬的人,也就剩得越少。
在革命以前,警察局的各個分局大概對此人都比較熟悉。憲兵局每次跟朱加施維裡打交道,都要認真地給他照正面像和側面像。例如,巴庫省憲兵局的案卷中就有這位孱弱的沒有刮臉的年輕人用這兩種姿勢照的像。而這位年輕人20年後卻成了列寧黨的總書記。
憲兵隊看守犯人的本事不大,但描寫“國事犯”的模樣卻非常在行。一些照片下的說明文字作了如下的介紹:朱加施維裡“面容清瘦”,頭髮“又濃又黑”,“沒有絡腮鬍子,有稀疏的小鬍子”,“麻臉,有瘢痕”,頭形“長圓”,前額“直而狹”,眉呈“弓形”,眼睛“塌陷,褐黃色”,鼻樑“直”,身高“2俄尺4俄寸半”,身材“中等”,下巴“尖形”,說話聲音“輕”,“左耳有顆痣”,上肢——“其中之一即左臂乾瘦”,左腳“第二和第三趾是連趾”,此外還有一二十種其他的特徵。當朱加施維裡-斯大林成為一個大人物的時候,他手下那些保衛國家安全的人也不會注意得這樣細。須知,在斯大林“時代”,沒有哪一個政治犯能像斯大林那樣五次逃跑成功。對於後來確定他(斯大林)的那些為數眾多、成千上萬潛在的敵人的命運來說,“人民公敵”哪隻耳朵有痣以及身高几俄尺幾俄寸是不會有任何意義的。那時候的標準和比例尺已經不一樣了。
我想,讀者更感興趣的,還不是未來的“領袖”在身體上和外形上可以從正面和側面加以審視的特徵,而是他到17歲時就具有的政治上和精神上的氣質。我們馬上就要談到,斯大林並不是從小就是“壞蛋”,像現在有些人有時認為的那樣。但是應當追述一下他的童年時代,以便更好地瞭解成熟的斯大林的性格。
關於朱加施維裡的童年時代,人們知之甚少。斯大林本人不喜歡提到這個時期。他的童年是鬱鬱寡歡的。葉卡捷琳娜和維薩里昂·朱加施維裡是貧苦農民,後來是哥里的平民,生活極其困苦。三個兒子當中,米哈伊爾和格奧爾吉不到一歲就夭折了,只剩下了索索(約瑟夫)。但是他在五歲左右也得了很重的天花,好不容易活了下來,所以憲兵隊後來在“特徵”一欄裡每次都寫著:“麻臉,有瘢痕。”喬治亞的孟什維克И·伊列馬施維裡認識朱加施維裡一家。據他所寫,斯大林的父親,一個修鞋匠,喝酒喝得很厲害。母親和索索常遭毒打。喝醉酒的父親在睡覺之前,對這個顯然不喜歡父親的任性的孩子老想打耳光。還在當時,索索就學會了使用心計,避免跟喝醉酒的父親照面。平白無故地捱打使孩子變得更倔強了。母親則把全部心血澆灌在兒子身上。正是由於她的堅持和花了很大力量,才安排兒子上了宗教小學,後來又上了宗教中學。家庭長期不和。很快,母親就和父親徹底分手了。父親遷到梯弗里斯,無聲無息地死在一個小客棧裡,由公家安葬了。
約·朱加施維裡走上職業革命家的道路之後,永遠離開了故居。據查,從1903年起,他一共見過母親四五次。葉卡捷琳娜·格奧爾吉耶芙娜第一次去莫斯科兒子那裡正是斯大林當上總書記那一年。斯大林最後一次看見母親是1935年。兒子是否想過,正是這位目不識丁的婦女一心想把他“推”出貧困,才使他有了可以利用的第一次機會呢?斯大林的母親活到了很高的年齡,這次見面過了兩年,直到悲慘的1937年的7月,才悄然死去。
1931年12月,德國作家艾米爾·路德維希在同斯大林談話時問道:“是什麼激起了您的反抗行為?也許是您的父母待您不好吧?”
“不是的。我的父母是沒有受過教育的人,但是他們待我很不壞。”①
我們所知道的約·朱加施維裡早年的全部情況使我們有根據推測,“領袖”對德國作家所說的關於父母的那些話只適用於他的母親。路德維希當初寫過墨索里尼、威廉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