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部分

水平和軍事素養。

回國後,劉伯承元帥在戰爭間歇翻譯了大量的外國軍事著作。他譯的第一篇處女作是《蘇聯步兵操典》,後來又陸續翻譯了《蘇軍步兵戰鬥條令》、《游擊隊怎樣動作》、《蘇聯紅軍政治工作條例》、《蘇聯紅軍在戰鬥情況中的政治工作》、《蘇聯山地鬥爭》等數百萬字的軍事論著,是我國少有的軍事翻譯家。

理論只有與實踐相結合,才不是教條的理論。劉伯承元帥精通兵法,但他並不囿於書本,而是把兵法中可行的東西靈活地運用於戰爭實踐,打了許多漂亮仗。

《孫子兵法》上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劉伯承元帥運用這些兵法時,並不視為金科玉律、一成不變,而是視實際情況而定,有時甚至利用敵人迷信這些名言,有意造成敵人的錯覺,出其不意地戰勝敵人。

1937年10月,日軍佔領石家莊後,繼續侵犯太原,沿正太路西犯,根據當時敵情和統一戰線的政策,劉伯承率一二九師東進平定地區,阻擊西犯之敵,支援國民黨作戰,在敵後開展游擊戰爭,建立太行山抗日根據地。

根據敵人行動計劃,劉伯承判斷敵人要經七亙村向平定運輸軍需物資,即命令我軍利用七亙村附近的有利地形,埋伏待敵。果然,第二天,日軍輜重部隊透過七亙村時,我軍有意放過先頭部隊百餘人透過伏擊區,等輜重騾馬進入伏擊圈後,一陣槍炮猛攻,致使敵軍無法還擊,狼狽向回逃竄。這次戰役,除敵人少數掩護部隊和輜重逃回測魚鎮外,全部被我殲滅。

七亙村戰鬥結束後,劉伯承預見到日軍向平定地區運送軍用物資的任務沒有完成,前方需要子彈和糧食急如星火,根據交通條件,七亙村是日軍前往平定的必經之路。敵人對中國古代兵法也是熟悉的,也懂得“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不得常遵”的用兵道理,但他們卻迷信教條,認為我軍伏擊勝利後,必定已轉移他處,不可能在七亙村一帶再次設伏。於是,劉伯承以其神機妙算,在嚴密分析敵人態勢和情況後,再一次大膽在七亙村設伏,又消滅敵人數百名,繳獲騾馬數十匹。

七亙村重疊戰乍看好象違背了兵書條文,其實正是劉伯承將軍熟悉兵法,靈活運用的戰略思想的體現。

劉帥在戰術運用上的高超之處,非常人所能比。同樣是伏擊戰,有的是伏其救者,有的是伏其退者;有的是“利誘而伏擊之”,有的是“威脅而伏擊之”;同樣是殲滅戰,平漢戰役是“貓盤老鼠”,隴海戰役是“縱深閃電”,鄄城戰役是“拖刀計、回馬槍”,滑縣戰役是“猛虎掏心”,巨金魚戰役是“釜底抽薪”。這些戰役足以說明劉帥對兵法謀略已達到運用自如,得心應手的地步。

3.2 “三個半”戰略家

劉伯承元帥被看做是中國“三個半”戰略家之一,人們常常讚譽他“料敵如神”,敵人也承認他“用兵神妙”;日軍和國民黨軍隊甚至組織專人研究劉伯承的戰術,但到頭來卻還是敗在劉伯承的手下。

劉伯承將軍常說:“五行不定,輸得乾乾淨淨”。何為“五行?”“五行”即任務、敵情、我情、地形、時間”,掌握這五要素是戰爭取勝的基礎和關鍵。所以,在每次重大戰役前,劉帥都要對這五方面的因素進行認真分析,從而以奇制勝。著名的神頭嶺戰役就是一例。

1938年,日軍為配合其津浦作戰,以三萬餘人的兵力向晉南、晉西發動進攻。為鉗制向晉南進攻的日軍,劉伯承決定率一二九師發動了長生口戰鬥,消滅了敵人一百三十餘人,擊毀汽車五輛。為了進一步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劉伯承將軍運用“攻其所必救,殲其救者”的兵法,決定發動神頭嶺戰鬥。

神頭嶺山嶺崎嶇,地形複雜,公路也是從嶺上透過,有的同志認為這種地形道路崎嶇、不便於我軍行動,而劉伯承卻決定以這裡作埋伏戰的戰場,他說,“這裡地形複雜,敵人的陸空技術兵種難以施展其長,騎兵也難以左右機動,選擇這裡,利於我隱蔽、埋伏、而不利於敵軍展開回施。”

在具體部署這次伏擊戰之前,劉伯承親自到神頭嶺偵察地形。他發現,這裡的汽車路是從嶺上透過的,但司令部的參謀卻沒有在地圖上標誌出來,劉伯承嚴肅地批評他說:“這麼大的疏忽,能打勝仗嗎?做參謀必須細心,要象頭髮絲那樣才行”。由於他的細心,避免了部署上的錯誤。

在兵力部署上,劉伯承在神頭嶺三面設伏。戰鬥打響時,由於我軍埋伏部隊偽裝巧妙,在發起攻擊前,進山的日軍一直沒有察覺。當戰鬥打響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