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上游地區一般不需要如何治理,素有黃河百害,唯利河套之說,而目前河套也沒有開發。
黃河的水量並不是太大,然而從黃土高原上大量沖刷下來的黃沙卻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
黃沙不斷的沖刷,也就會不斷的增高河床,同時洩洪能力也會不斷的減弱,當達到極限後,黃河就會決堤、改道
明代是靠人力將河床中的淤泥挑出,以前三年一大挑,年年一小挑,現在基本上沒人幹這事。
治沙,自然是要從源頭治理,透過種植樹木什麼的,一般不太可能防止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皮之存,毛將附焉?黃土高原很古老的時候,河水就是渾濁的。要想治沙,還得在黃土高原周邊建立防沙堤壩,再輔以生物手段。
除了防沙堤壩,還需要用爆破等方法將黃土高原上的溝壑填平,只要把黃土高原變成平原,一般泥土都衝不下來。而黃土高原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惡性迴圈,越衝越陡,越陡越衝。
但這種治理方法的工程量比較大,目前無法進行這樣的工程,即沒有那個技術條件,也沒有那個財力起施行。
所以負責黃河治理的工程隊,就治沙的問題上,依舊打算採用挑土的辦法。
除了治沙就是治水。
黃河水之所以難治,還是因為沙的問題,沙是根本性問題,不過目前只是為了維持十幾年或者是幾十年的黃河安穩,沙的問題可以放在一邊,等以後慢慢再來。
排除了沙的問題,治水就比較簡單。
排洪可以依靠洪澤湖,這年頭的黃河是由南入海,和洪澤湖是相連的,因此可以利用洪澤湖的蓄水功能進行排洪,同時不斷加高堤壩,冬季對河道進行清理,不碰到N年一遇的大洪災,基本上沒什麼問題,平時決口一般是不會發生的。
同時工程隊還提交了一個灌渠修建計劃,此計劃在黃河中游修建兩個大水庫黃河灌溉系統。水庫也就水壩,是一種對水的時間和空間上進行調節的設施,讓枯水期時有水可用,讓汛期來臨時,有足夠的空間蓄洪、滯洪。
同時在水庫南北修建灌渠,經過計算,若是計劃中的灌渠系統修築好,可以在缺水地區新增200萬傾以上的耕地。
但大概需要投入將近上千萬兩白銀。
工程隊顯然沒這麼多錢,所以把計劃提交了上去,等待趙巖審批。
趙巖自然不會透過這個計劃,現在又不是錢多得沒地方花,他只要保證黃河不出現災害就行,至於增加耕地的問題,現在他最不缺的就是耕地,幹嘛要在缺水地區進行農業生產。
得等到手上有足夠的錢了,同時技術條件允許的時候,再來修水庫,而這時灌溉則是興利中的一部分,自然是要建的,水庫的興利有很多,如發電、灌溉、養殖、航運,到時候自然是要利益最大化。
目前趙巖只求穩定,先穩定再求深度發展。
相比之下,長江治理主要就是圍繞著‘水’來進行的,加高堤壩也是主要方法,相比之下更簡單一些,不用考慮什麼沙的問題,在用一些輔助手段,洪水發生的機率可以減少許多。
兩千萬兩的治理費用撥下來,漢江一段的長江,將建一個水庫,同時在漢江平原上修建灌溉系統。
漢江平原的水利,主要是圍繞著湖泊來進行,這裡的湖泊很多,灌溉系統也多用湖泊中的水。
在內閣和趙巖的砸錢下,大明南北都在修建工程。
鐵路修建、河流治理、水利工程,都要用到大量工人,而這次修建工程與以往不同,這次沒有采用徭役的方式,而是給工人支付工錢。
一般一個工人一個月有一兩白銀的工錢,隨著各地受災,這些工地為配合救災,開始以工代賑。
到工地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即可分到糧食,做多少並不強制,做一個月後可以轉為正式工人,便可領取到工錢。
這些工地上的工人都是從周邊地區找來的,給各地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許多青壯都跑到了工地上做工。
工地上除了一個月一兩白銀的工錢,同時一天還還管兩頓飯。
工人數量一天天的增加,在水利修繕工程的規劃完畢後,工人數量逐漸增加到了上百萬人。
內閣的水利工程和趙巖的鐵路工程,在這一年內,養活了上百萬個家庭。
江淮平原的水利工程修起來比較容易,畢竟原來有基礎,而漢江平原的水利,這些錢可能還修不好。
若按照原來的徭役模式,上千萬兩足夠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