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0部分

目前黃銅和銀元的兌換匯率是1:800,而黃銅銅錢換純銅銅錢,一文錢可以換1。2文。

而這些市面上套來的銀子和純銅,馬上被送到了熔鍊廠熔鍊,然後送到鑄幣局加工。

趙巖視察時,鑄幣局的吏員報告了生產情況,“一天可以加工10萬兩銀元,1萬兩銀角,五千兩銅錢。”

“再擴大生產能力。”趙巖指示道,“每天必須能生產出30萬塊銀元,和5萬兩銅錢,銀角適當便可。”

鑄幣局馬上把趙巖的指示記了下來。

每天三十萬塊銀元,一年可以生產一億零九百五十萬塊銀元,也就能創造500萬兩的利潤。

銅錢方面,一天五萬兩的製造面額,一年可以製造一千八百萬兩左右的銅錢,根據目前手上一千萬兩價值的黃銅儲量,2/3的利潤來算可以創造六百六十餘萬兩的利潤,另外八百萬兩按照1/2的利潤來算,可以創造四百萬兩的利潤,利潤超過一千萬兩,扣除成本,五六百萬兩是有的。

這兩項達到定下的鑄幣速度,便可以在一年內創造上千兩的純收益,而銀角方面則沒什麼要求,這東西收益多少還得看市場承受能力,一旦市場銀角太多,還是會跑回銀行裡的。

市場能接受多少銀角,就發行多少,一般來說,五六百萬兩應該沒問題。

內閣

這天早上表決了一個議案,承認山東所鑄銀幣、銀角、銅錢的合法地位,並禁止第二方私鑄錢幣。

這個議案遭到了曹化醇、王承恩等太監的強烈反對,同時保皇黨也強烈反對,雖然議案最終表決透過。

不過數天後,陳鍾盛又表決了一個新的議案。

議案中允許崇禎鑄幣,但所鑄造錢幣必須與山東銀幣、銀角、銅錢具備同樣的性質,必須成份一致,規格等同,同時必須在內閣監管下進行鑄造。

崇禎看到山東開始鑄幣,他也開始謀劃鑄幣之事。

只是山東的鑄幣水準,實在不是崇禎能夠模仿的,但做到貨幣成份、規格一至,還是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問題。

趙巖所鑄造的銀幣是銀九二,銅零八,崇禎定下的方案是銀八八,銅一二,含銀量相差了4%。

崇禎的鑄幣速度很快的,畢竟是讓工匠手工打出,很快崇禎的銀幣就出來了,很快內閣就定下了匯率,一塊趙巖鑄造的銀幣,比崇禎所鑄造的銀幣,價值上多了4分。

看到了鑄幣有利可圖,崇禎也讓皇商主持鑄幣,但內閣也派出了人員進行監管,凡於定下成分、大小不符的銀幣,不得流入市場。

當崇禎的鑄幣局大規模製造出銀幣後遇到了三個問題。

第一:成本太高,他們用的是人工鑄造,自然與山東的蒸汽機無法匹敵,山東用蒸汽機,5個工人負責一條生產線,12個工人一天可以製造出1。4萬塊銀幣,平均三秒多一塊。相比之下,崇禎用工匠生產,一個工匠大概只能鑄出200塊左右,5個工匠一天只有1000餘塊銀元。

第二:不足值,百姓拒換。趙巖弄出的銀元比崇禎弄出的多出了4分銀,當然,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崇禎發行的銀角不足值到極點,雖然趙巖發行的銀角也一樣,但崇禎沒有開設錢莊進行專門的兌換,同時趙巖的登萊銀行又拒收崇禎發行的銀角。再則山東商人拒收崇禎發行的貨幣,因為兌換起來太麻煩了,崇禎發行的貨幣不僅沒有山東的精美,而且還不是一樣的價值。

第三:影響力不足。趙巖已經把登萊銀行開遍整個北方,同時正不斷向南方擴張,位於黃縣的鑄幣局馬力全開,每天生產出的銀幣,即向各分行運送,然後發行到各地。而崇禎則沒有。結果就是趙巖發行的貨幣流通順暢,到什麼地方都能用,而崇禎的貨幣拿出去,人家還不清楚成份是多少,換起來不方便到極點。

崇禎成立的鑄幣局,沒多久便倒閉了。即沒多少利潤,又沒有市場,崇禎的鑄幣局實在難以維持。

結果內閣還要求崇禎收回那些不足值的銀角,吃進去多少吐出來多少,而這個回收工程著交由登萊銀行主持,兌出去的錢,還得崇禎來認。

崇禎可謂是腸子都黴青了,怎麼也想不明白,為什麼趙巖發行的貨幣有市場,而他的卻沒有。

當然,其根本原因還是崇禎沒有使用蒸汽機,趙巖定下的銀92,銅08根本吃不消,因為那樣沒利潤。

鑄幣,其實是一種社會資源的佔用,畢竟熔鍊需要比較多人力,所以發行紙幣算是一種對社會資源的節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