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1部分

出武力統一朝鮮半島的想法。

1950年6月25日凌晨,在得到斯大林的同意之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首相兼朝鮮人民軍司令官金日成下令軍隊越過三八線,發動了對大韓民國的突然進攻。當時大韓民國國防軍三分之二的軍隊尚未進入戰備狀態,根本沒有招架之力。三天之後漢城(今首爾)就失守了。

蘇聯參與了進攻南朝鮮軍事行動的所有策劃、準備和實施過程,只是為了避免引起美國的干預和遭到世界輿論的指責,斯大林採取了較為隱蔽地措施。在進攻開始時,斯大林下令召回在朝鮮人民軍前線部隊中的所有蘇聯顧問,他們不想留下證據被指控參與了這件事。

然而。新中國對戰爭的準備過程和具體計劃卻毫不知情。或許是考慮到中國正在加緊準備進攻臺灣。或許是估計到美國不會干涉從而不需要也不希望中國介入,總之。斯大林和金日成對中國封鎖了訊息和情報。在戰爭爆發前,所有蘇聯援助的武器都是從海路,而不是透過中國鐵路運抵朝鮮的,這樣做地目地是不讓中國獲知朝鮮的準備工作。以至朝鮮戰爭爆發地最初訊息,毛ZD竟是從外國報紙上得知的。

金日成在信心十足、躊躇滿志的時候,也不希望中國插手朝鮮事務,而斯大林在考慮改變對朝鮮半島的政策時,對於中國這位新的盟友有兩點顧忌:既擔心毛ZD在事前反對莫斯科的決定,又擔心局勢發生困難時毛ZD會置身事外,不聽從莫斯科的指揮。林雷

1950年初毛ZD訪蘇,迫使斯大林簽訂了新的中蘇條約,其結果是蘇聯將要失去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凍港。為了保持蘇聯在遠東的戰略目標,斯大林必須實現對整個朝鮮半島的控制,以替代在中國東北喪失的戰略地位。於是,莫斯科決定積極支援北朝鮮發動突擊戰,迅速統一朝鮮半島。

而新中國剛剛成立,並且正在準備解放臺灣的戰役,毛ZD顯然不希望朝鮮在此時發生一場可能給中國安全造成威脅的戰爭。但是,作為亞洲革命的負責人,毛ZD又無法拒絕金日成的要求,特別是在斯大林已經表態之後。中國只能接受既成事實。

朝鮮戰爭地爆發,對於華盛頓來講的確是出乎意料的。然而,美國的反應卻異常迅速而且激烈。從最初獲得戰爭訊息感到震驚和慌亂,到做出全面介入戰爭的最後決定,前後不過幾天時間。美國對朝政策乃至遠東政策驟然發生轉變。

認識盲目、判斷失誤以及心理和軍事都準備不足地情況下,美國政府倉促做出了進入戰爭狀態的重大決定。這不能不說是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在這種偶然性的背後,在各種偶然性地交叉中。仍然存在著某種必然性,存在著美國捲入戰爭的歷史基礎。

首先,戰後的世界分裂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存在著兩種互相對立和敵視的意識形態。美國既然自認為是資本主義世界地領袖。也就擔負起了保衛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責任和義務。而蘇聯則是社會主義陣營的領袖,在美國眼裡,蘇聯正在利用其戰後建立起來的軍事優勢…這種優勢由於掌握了原子武器而更具威脅性,實現其一貫宣傳的目標:解放全人類。所以,美國認為向南朝鮮的進攻就是社會主義陣營向資本主義陣營的公然挑戰。

再者,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早已為美國對外政策定下了這樣地基調:做為西方世界的領袖,美國必須抵制蘇聯發動的任何進攻或製造的緊張局勢。從希臘到柏林,從伊朗到中國。從西亞到遠東,戰後幾年的歷程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儘管從軍事戰略的角度上講,朝鮮半島被劃在美國的遠東防禦線之外,但是從政治戰略的角度上講,南朝鮮畢竟屬於美國的勢力範圍,畢竟是受美國保護地西方世界的前沿陣地。為了維持美國在世界範圍內的這種威信,為了不失掉“自由世界領袖”的面子,即使是在軍事和經濟上對美國都不很重要的朝鮮半島,也成為美國決心保衛西方世界免遭“共產主義侵略”地象徵。自1949年“丟失”中國之後,就使得南朝鮮在遠東地這一象徵更具重要性和代表性。

美國認定對南朝鮮的進攻是蘇聯戰略進攻地第一步。因此對這一行動的後果設想得十分嚴重。6月25日的布萊爾大廈會議之後,艾奇遜遞交杜魯門一份杜勒斯從東京發來的電報。杜勒斯的分析是:“坐視朝鮮在無緣無故的情況下遭受武裝攻擊的蹂躪,就將產生一連串災難性的後果,從而極可能引起世界大戰。”

6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駐日本的美國遠東空軍協助韓國作戰。27日再度命令美國第七艦隊駛入基隆、高雄兩個港口。在臺灣海峽巡邏,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