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0部分

足67%;可是到了9月份,中國企業依舊堅守在67%的份額,而韓朝已經退到了8%的佔有率,降低了一個百分點;10月份,中國公司開始反擊,日本產品銷售兩嚴重下滑,韓朝也上升到了11%。可是很快,韓朝公司就吃了大虧,11月份將為8%,12月份狂降為5。5%,同時中國企業上升到71。5%七個月時間,中國公司市場佔有率上下浮動了4。5個百分點,韓朝更是達到了5。5個百分點,連日本也達到了5個百分點,可見市場競爭激勵的程度,據說幾乎每個月或者每個地區都會出現不同的聯合現象。

三國企業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中國市場,使得該市場的增長速度不僅高於歐美市場,更高於日本和韓朝市場,據統計數字顯示,39年下半年,歐盟市場上升了22%,北美市場上升了31%,而中國市場上升了33%,日本僅僅為11%,韓朝也不過17。5%。到了70年初,世界主要市場的相對消費量,中國已經以170超過了美國(160)排在歐盟(232)之後了,此時韓朝市場不過47,日本市場也僅僅為51而已。從37年4月份到39年12月份的35個月裡,世界的主要大市場中,歐盟增長了1。3倍,美國增長了2。0倍,中國增長了3。4倍,日本增長了1。2倍,韓朝增長了2。0倍以中國的市場增幅為最大,日本為最小,而中國市場之所以能夠迅速提升,與其本身市場容量大和有巨大潛力相關外,還與遠東之戰有著密切的關係。為了爭奪中國市場,在協議的嚴格約束下,各國公司紛紛以優惠政策刺激中國市場,刺激了市場消費的迅速提升,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遠東之戰,那麼中國市場的恢復絕對不可能這麼快,不可能迅速達到歐美市場的水平,還要在“小高速增長”中等待更長的時間!

而遠東之戰的後果也是非常明顯的,對日本企業來說,得到了喘息機會,產品生產量增長了3。7倍,高於美國同行,沒有讓他們在和世界大國的比拼中處於下風,可以說是達到了預期的目的;而韓朝的生產量也增長了3。15倍,也算可以聊以自慰,至於國內市場恢復的緩慢和中國差距的拉大,那都是不得不承受的副作用。總體來說,中國企業“在民眾的支援下”,獲得了最大的效益,而日本也得到了應該得到的收益,反倒是韓朝企業,在和兩大強鄰的對決中總是處於下風,既鬥不過實力強大的日本,又受挫於佔有各種便利條件的中國同行,使得這個經濟強國不得不黯然退出和兩大強鄰的直接爭鬥,最終成為中國或者日本的小兄弟!

正文 第一3九節 印度奇蹟

印度是一個深不見底的泥潭,這是經濟危機前期全世界經濟專家的一致意見,即使是印度最樂觀的人士也從未有過國家能夠迅速擺脫經濟危機的影響、跟隨世界經濟一起復蘇的認識。或許,他們也曾幻想過印度經濟能夠迅速擺脫危機的影響,能夠迅速恢復到危機前的市場狀態,可是無情的現實讓他們不敢有絲毫的幻想。在經濟危機以前,印度也是一個世界級大市場,雖然整體經濟水平不如中國,但是龐大的中產階級和產業工人使得她的市場容量達到了中國的65%以上,佔到了美國市場的55%以上,印度人可以理直氣壯的聲稱他們是一個世界強國,雖然實際上比起來,她比中國差得還很遠,各方面都趕不上中國。但是經濟危機的到來,經濟像雪崩一樣迅速癱瘓,基礎過差的後果徹底暴露出來,本來就比不上中國的產業工人規模的她失業工人竟然比中國還要多,各種社會發展積存的弊端迅速顯現出來,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了宗教衝突而對商業公司們來說更嚴重的是生產體制崩潰,市場急劇萎縮整個社會陷入了停滯狀態。

印度經濟中外國投資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她的民族工業整體上還不強,外資比例和中國十幾年前相仿,但是缺乏中國那樣龐大的本土企業群;另一方面印度社會有矛盾重重,各邦之間以及各個民族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如果不是因為其龐大的人口,和社會制度形成的龐大中產階級隊伍,根本就不會成為“最受人歡迎”的投資市場和產品投放市場。經濟危機的到來,各國在印的企業紛紛逃離資金,就在印度政府緊急政策出臺以前,美資企業就逃離了60%以上的資金,歐盟企業也出逃了50%以上,即使是中國企業也出逃了50%以上,只有日本人對印度市場垂涎已久,大多數企業並沒有做出過分的反應,據統計最多隻是抽出了20%而已。大量外資的出逃,更加重了印度經濟的困難程度,政府不得不對外資出境實行嚴格的限制,但是這依然不能使得經濟狀況好轉!印度的股票市場比中國發達的多,大量的社會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