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抗戰》
*序言長城與中國抗戰
1933年初,日本攻佔山海關、熱河之後,又進一步向長城沿各軍事要口發起進攻。又一次,長城眼睜睜看著侵略者的鐵蹄漫過了自己古老的身軀。中國軍隊進行了抵抗。敵我雙方爭奪的重點是燕山山脈的長城各關口及附近的制高點,因此這次作戰被稱為“長城抗戰”
…
長城——中華民族威武不屈的象徵
…
古長城
長城——當阿波羅號飛船上的宇航員在外太空那無邊無盡的黑暗中凝眸回望這顆蔚藍色的星球,藉助儀器他們發現了地球上一條蜿蜒的線——那是所能看到的人類唯一的活動痕跡——長城!中國人的長城!
有位有心人把西起嘉峪關東至山海關的長城身軀畫出來,在東端再把山海關的地理區劃標上,他驚奇的發現:這真是一條蜿蜒蟄伏的巨龍的形象。婉蜒於中國北部崇山峻嶺之上的長城,群山在淡淡的晨霧中肅立著,太陽如一個赤紅的琉璃花球,射出斑斕的光。黑山靜靜地臥著它巨獸般的身軀,是中華民族威武不屈的象徵。
古長城是中國古代最宏大的國防工程,初建於2000多年前的秦始皇時代,據考證目前的長城是明代在原來基礎上修復的。中國人喜歡建牆。一個家庭,修牆圍起來,這叫庭院。一個家族用圍牆圍起來,這叫寨子。一個城市用牆圍起來,這叫城池。皇上住的地方用牆圍起來,這叫皇宮,整個國家的叫長城。在人的潛意識中存在著防的意識,常言道,防人之心不可無。長城抗戰!最初在軍事上叫長城佈防。布:佈置,防:防守。詞典是這麼解釋。全文應該說:在長城佈置防守。
//
…
關於長城
…
蜿蜒如臥龍的長城
萬里長城,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綿延萬餘里。長城西半部是土結構,東段都是磚石結構,以巨大石條為地基,上面用城磚砌成。去過八達嶺的人都見到過,城牆建築在高山峻嶺最險要之處,寬處有10餘米,高有七八米,要緊之處有箭樓、烽火臺等。就是在現代戰爭中也不愧為良好的防禦陣地。
長城東段的關口,從東面算起,有山海關、界嶺口、冷口、喜峰口、羅文峪古北口、獨石口等。每個關口都是要塞,在長城抗戰中都經歷了殘酷的血肉廝殺。每個關口死傷壯士都以數千人計。
從秦始皇到明英宗修這長城的目的,是為了防禦北方落後的遊牧民族。齊國修長城最初是為了和魯國明確分野。亮兵臺就是當初齊魯會盟,展現軍隊英姿的地方。據專家考察,該臺長八百米,分為兩段。一段長500米,一段長300米。中間的低凹處為“將臺”,也就是會盟時首領的所在地。以前社科院的鄭振鐸先生在考證研究齊長城時,所用的資料照片就是博山區內的鳳凰山遺址,那時“亮兵臺”遺址還沒有發現。
後來魯為楚滅,齊更是大修其城,綿延千里,“宣王乘山嶺築長城,西起齊州,東至海,以備楚”(《齊紀》)。當齊桓公九合諸侯,成就五霸之首的偉業時,他怎麼就沒有考慮過“備楚”的事呢?最大的可能就是他想的是拓疆而不是守業。
以後齊、楚,包括那盡出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趙,都被秦國鐵騎沖走了,長城靜靜地留在了那裡,像一道永不彌合的傷口。
再以後,那位統寰宇,掃六合,書寫了中華民族新的歷史的始皇帝竟然也想到了築長城(當然,在這之前,燕趙等國都築了長城,目的也是為了拒胡)。引的太史公惶惶然的寫到:“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寧藩籬,卻匈奴七百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當時就想,憑著秦國猛將如雲,兵翼垂天,正是盛威赫赫,藐視天下的時代,蒙恬曾將十萬之眾,把胡人打了個落花流水。就算沒有長城,胡人豈敢南下牧馬麼?這種單純的防禦性工事除了能明確一條疆域外,還有多大作用呢,真正威懾敵人的並不在於此。也許始皇帝那雄性的熱血涼了,一往無前的心態變了。
對於漢來說,我們記住的往往是一串擊匈奴破胡虜的將軍、節士的名字,李廣、衛青、霍去病、班超以及那通西域的張騫和出使19年的蘇武。這是一個角智角力的時代。大漢雄風和邊塞奇景給了後來的熱血文人無比巨大的想象空間,留下了許多彪炳千古的不朽佳作。究其實,這是我們的感情使然。漢對剽悍的胡人向來是陰陽手,一打一拉的政治伎倆玩了幾百年,期間就出了一個一笑傾城再笑傾國的美人王昭君。這時的長城又恢復了它政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