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何柱國與中共軍隊協同作戰,關係友好,引起蔣介石的注意。蔣用偷樑換柱、明升暗降的方法,調任何柱國為第15集團軍總司令,沒有實權,將騎2軍軍長一取交由蔣的親信廖運澤擔任。解放戰爭時期,任命何柱國為東北行營參謀長職。不料臨行前夕,蔣下毒手使他雙目失明,從而結束了他四十年的戎馬生涯,屆時年僅48歲。
王以哲(1896~1937)字鼎芳,吉林省賓縣人,陸軍中將,東北軍的主要將領,長城抗戰時為67軍軍長。王以哲1918年考入保定軍官學校學習,畢業後在東北軍任排長、連長、營長,因治軍有方,作戰勇敢,1926年升任團長。1931年王以哲升任第7旅旅長,駐軍瀋陽北大營。這年秋,日本軍隊由攻打他的營地而爆發了震慷全國偽“九一八”事變。他隨即撤退到關內河北省境內。
1933年長城抗戰開始,王以哲升任67軍軍長,率部參加了古北口方面的抗戰。長城抗戰結束後,他們移軍陝西,王以哲透過與陝北紅軍的接觸,思想發生很大變化,促成了張學良與中共領導人的會見和兩軍的友好合作。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發生,蔣介石被張學良、楊虎城扣在西安。他響應中共主張,力主和平解決。1937年張學良被蔣介石軟禁南京後,東北軍內部在與中央軍是戰是和的問題上發生了分歧,少壯派軍人認為王以哲是主和的頑固派,便設計對正在臥病家中的王以哲連開數槍,於2月2日槍殺了他。王死時年僅四十一歲。
鄭洞國(1903~1991)字桂庭,湖南省石門縣人,陸軍中將,長城抗戰時為第2師4旅旅長,參加了南天門戰鬥。鄭洞國1919年入中學讀書,1923年考入長沙的省商業專科學校上學,1924年南下廣州考入了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後參加了東征,周恩來(時任總政治部主任)曾派他擔任潮州野戰醫院黨代表,後又向蔣介石推薦他擔任了國民革命軍第1軍第3師第8團第一營營長。
1928年二次北伐結束後,鄭洞國任2師5旅10團團長,未久,又升任2師4旅旅長,駐防洛陽。1933年長城抗戰開始後,2師奉調北上,鄭洞國率部參加了南天門保衛戰,部隊打得極為慘烈。1936年,鄭洞國接任二師師長職務。1937年“七七”事變後,鄭率部與日寇戰於冀中、豫北一帶,以後又參加了臺兒莊大戰。
臺兒莊戰役結束後,鄭洞國升任98軍軍長,率部參加了武漢會戰。
1943年,鄭洞國受命擔任中國駐印新一軍軍長,圓滿完成了上司交給的任務。
日本投降後,鄭被任命為第三方面軍副司令長官,併兼任京滬警備副司令。
1946年3月鄭洞國就任東北保安副司令長官,因司令長官杜聿明病重住院,他代行司令長官職務。1948年10月,蔣介石任命鄭洞國為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在人民解放軍的強大攻勢面前,鄭洞國和他的部下放下武器,向人民解放軍投誠。
新中國成立後,鄭洞國先後任水利部參事、國防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常委,中央民革副主席等職。於1991年病逝北京。
傅作義,字宜生,1895年6月27日出生於山西省榮河縣(今臨猗縣)安昌村。
1933年1月3日,日軍侵佔山海關,揭開長城抗戰的序幕。1月5日,傅作義分電閻錫山、張學良、蔣介石請纓抗日。15日,以綏遠省主席名義發表《告全省民眾書》,號召全省同胞“奮起救國禦侮”。25日,奉命率部由綏遠出師東進,開赴抗日前線。2月上旬,傅部在張家口編組為第7軍團,傅作義任總指揮,35軍的番號暫改為59軍。3月4日,日軍侵佔承德後向長城各口進犯,遭到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由於蔣介石謀求對日妥協,長城各口相繼棄守,日軍直趨平津。蔣介石耽心平津丟失,使華北局面難以收拾,一面派黃郛向日方求和,一面在北平周圍佈防。4月30日傅作義部奉命開往牛欄山西至昌平一線佈防。日軍為脅迫國民黨當局接受苛刻的停戰條件,於5月22日以第8師團西義一部在飛機大炮掩護下向傅部陣地進攻。傅作義親臨指揮,全體官兵抱定有我無敵,有敵無我的犧牲精神,英勇抵抗。董其武團在牛欄山一帶,孫蘭峰團在懷柔以西陣地,與敵白刃相接,多次打退敵人的進攻,雙方形成拉鋸態勢。然而,正當傅軍痛擊頑敵,英勇苦戰時,23日晚黃郛在北平接受日方的停戰條件。何應欽隨即令傅部停止戰鬥,撤出陣地。傅作義接到停戰撤退命令,無比憤慨,質問說:“怎麼抗日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