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32部分

但過了天軍,還過了陸一舊很好理解,幕承毅為了不讓袁晨皓獨攬大權,把華劍鋒航“來。就是要用林嘯雷培養起來的海軍力量平衡陸軍的影響力,讓共和國的戰略決策大權掌握在元的手中,而不是受總參謀長控制。

事實上,即便不考慮這些因素。在對美戰略打擊中,海軍的地位仍然不可取代。

原因很簡單,沒有由海軍控制的海運力量,其他軍兵種的作戰行動都無法展開。

從經濟角度出,海軍也是更加理想的選擇。

雖然在打擊軍事類戰略目標的時候,天軍的精確轟炸要比海軍的全面炮擊更有效,但是在對付城鎮、軍事基地、工業區、交通樞紐等大區矯目標的時候,海軍的作戰效率卻遠遠過了天軍。比如同樣打擊刀刀千米外的百萬人口級大城市,海軍消耗的炮彈總價值僅有天軍消耗 的炸彈總價值的十分之一,再算上戰艦與轟炸機的耗費比等等,海軍的作戰效率相當於天軍的二十倍。如果奪得了制海權與制空權,艦隊安全有所保證,用效費比更高的火力艦取代戰艦,作戰效率還能提高好幾倍。

可以說,這也是共和國高層支援讓海軍承擔主要打擊任務的根本原因。

不管怎麼說,為了打贏這場戰爭。共和國已經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在勝利已經近在咫尺的情況下,不管是共和國的領導人,還是普通公民,都在考慮一個問題,那就是有沒有必要為最後的勝利付出更大的代價,或者說能否以最小的代價取勝。

這種觀點,在很多地方都得到了體現,比如在猶太人問題上向歐洲

步。 更重要的是,共和國在戰略打擊方面的經驗並不豐富。

雖然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爆前的4o多年間,共和國是世界上幾個主要大國中參與與動戰爭最多的一個,平均每舊年打一場大規模區域性戰爭。每五年參加一次地區衝突,在相當於四代人的時間裡,總共有上百萬將士血灑疆場,但是與大國、強國交戰的只有兩次,即日本戰爭與印度戰爭。非常可惜的是。這兩次大規模地區戰爭都沒有太大的借鑑價值。日本太即便戰略打擊非常成功,也很難複製到美國身上。印度戰爭以地面作戰為主,戰略打擊佔的比例並不大,而且不是擊敗印度的主要因素。受此影響,大戰期間,共和國才會在取得了海上優勢的情況下,沒有用封鎖來瓦解澳大利亞與紐西蘭,而是透過持續一年多的戰略轟炸把澳大利亞送回了石器時代。透過針對澳大利亞的戰略轟炸,共和國海軍與天軍積累了大量經驗,比如轟炸機的出動率,比如物資的調運與準備工作等等。問題是,澳大利亞實際上也是一個沒有太大代表性的國家,主要轟炸區域的面積還不到勁萬平方千米,僅相當於半個歐洲。或者美國本土的四分之一。更重要的是,澳大利亞的防空力量非常薄弱,無法與美國本土相提並論。當然,從共和國本土出,將物資運往西南太平洋與運往北大西洋的難度也截然不同。

沒有足夠的經驗,共和**隊就得在實戰中積累經驗。

也就是說,戰略打擊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便訂下了基本戰略,到底該怎麼打,還得由實戰結果決定。

正是如此,共和國最高統帥部才讓海軍與天軍一同上陣。

到這一步,即便裴承毅認為沒有 必要,也無法阻止戰略打擊;更不可能冒著與國內利益集團反目的危險來變更戰略計劃。要知道,戰略打擊在毀滅美國的同時,也保住了成千上萬名共和國公民的飯碗。拿軍火集團來說,就算早在礎猝初。共和國當局就做出了戰略轉產的決定。即降低對軍火工業的扶持,將國家生產力轉移到與戰後重建有關的產業,比如將坦克戰車的產量降低兩成。將工程車輛與民用車輛的產量提高五成。但是在戰爭沒有結束的情況下,軍火產業的生產能力仍然遠遠過了實際需求。更要命的是。美國的潰退度過了預料,很多重要戰場上的戰鬥都沒有想像中的激烈,所以共和國囤積的軍事物資要比想像的還要多,如果不能想辦法消耗掉多餘的軍事物資,就會有成千上萬的工人失業。

即便是非軍火產業,也對戰爭有很大的渴望。拿生產工程器械的工廠來璃,如果沒有大規模的破壞,哪會有全面徹底的重建,而沒有大規模的重建,也就沒有必要生產足夠多的工程裝置,那麼在戰時擴大的產能將在戰後迅過剩。

這些,都是推動戰略打擊的動力。

當然,這也是人類自我毀滅的根本動力!

新書《亂世英雄》已上傳,書號口理歷,請兄弟們多多支援。

《國策》將在。月底完本,保證日更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