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三清殿:現在國際蘭亭學院所在地,殿內有四塊珍貴的碑刻:忠定神道碑、洞天仙府、明龔一清和現代郭沫若遊武夷的詩題。

大王峰:在萬年宮的西側,豐上斂下,巍峨挺拔,形如一頂巨大無比的紗帽,俗稱紗帽巖。宋時,大王和玉女的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此峰便成了大王的象【炫|書|網】徵,由此而改為大王峰。

宋街:位於武夷宮,全長300米,取南北向,街頭建有石坊門,街尾構築了古門樓,模仿宋代建築遺風,以朱熹紀念館為龍頭。

一線天景區位於武夷山群峰的南端,可見到宛若城廓的巨巖,那就是一線天景區終被叫做“靈巖”的地方。靈巖巔頂斜覆而出,整整覆蓋著三個毗鄰的山洞,右邊是伏羲洞,中間為風洞,左為靈巖洞,遊人只要探身伏羲洞便可見到洞內光亮如晝,仰觀崖頂,能發現這道光亮來自崖頂的十仗之遙的大裂縫,這便是“一線天”。

虎嘯巖位於山南,海拔510米,峰巖崢嶸,泉石兼收,陡峭凌空,險象叢生,是武夷山屈指可數的獨具泉石天趣的佳境之一.

興賢古街是一條古文化街。它如今已成為人們集中瞻仰朱熹及其先輩功業的一個好去處,也成高層次的武夷文化旅遊的一處勝地。1985年以來,中國國際旅行社武夷山支社就曾組織海內外學者進行數次朱子遺蹟考察旅遊中外學者兼遊客徜徉於這條古趣盎然的街道上,瀏覽質樸的宅居品嚐清冽的古井水,仰視精巧的石坊門,欣賞細縷的石磚刻,彷彿追隨先賢入理學的玄機妙境。 興賢古街,由籍溪坊、中和坊、儒林坊、朱至坊、紫陽坊、雙溪坊等六個街坊組成,始自五虹橋,終至文獻橋 (又名雙龍橋),全長1000餘米。它是武夷山市五夫鎮所在地的一條古老街道。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由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時期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風格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俗習 。

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手書的橫額,並聳立著“興賢書院”、“劉氏家祠”、“劉氏節孝坊”、“朱子社倉”、“彭氏節孝坊”、“張璘百歲坊和朱子巷、五賢井等處建築及古蹟。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五賢井是五口井,分別在五個古街的左側,井水泉湧不輟,仍為今人所飲用,水味甘冽爽口,冬暖夏涼,令人稱絕。

興賢古街的石坊門於1992年12月22日經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批准列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遇林亭窯址,位於武夷山景區北側偏西,緊鄰風景秀麗的蓮花峰,分佈面積近6萬平方米,這裡有一條小溪自南往北流過,沿溪有6座小山崗,堆積著數以萬計的匣缽和碗墊,有的深達3…5米。1961年被公佈為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目前全國保護最好的一座窯址。

在遇林亭窯址在1998年10月經省文化廳批准,對該處進行搶救性考古挖掘,取得田野考古重大收穫,9個大捋方剝離表土30…50米,出土的作坊石基平臺用條磚砌成。宋代古窯所制的,正是“建窯”系列的以黑釉瓷茶具為主的產品,據出土的文物顯示,當時的茶碗、茶盞產品即有不少是“兔毫”類的“上品”,甚至還發現了被譽為“舉世奇珍”的金銀彩瓷碗的殘片,這是我國陶瓷考古領域的一大收穫。其中有兩個窯爐:1號窯爐是一座沿著山坡斜上而建的“龍窯”,全長73。2米,每窯約可燒製 5萬件瓷器。2號窯爐的結構與1號窯爐為同一型別,也是沿坡而建,只是比1號窯爐更長,更宏偉、容量更大,全長約113。1米,此窯一次可裝燒8萬件瓷器,其產量驚人。

林亭窯址博物館分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沉寂的窯場”,用各種照片、圖象、壁畫反映了遇林亭窯址的地理環境、窯址分佈、周邊景緻辭等總體狀況;第二部分是“考古揭秘”,介紹了發掘古窯址的前後過程;第三部分是“茶藝明珠”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展示了中國茶文化的深厚低蘊,著重介紹了武夷山“茶道”直接相關的歷史記載、詩文典故等。

遊覽窯址後,可到陶房品茶小憩,還可以依據專業人員的指點,製作自己喜愛的陶器。

請廣大的讀者不要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