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踞狀,身軀拱起,頭著地或水雲氣,兩邊有一對利爪,象狗爪或虎爪。兩側有一對肉翅,形如耳朵。青銅器上的饕餮紋是一種想象中的神秘怪獸。這種怪獸沒有身體,只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麼吃什麼,由於吃的太多,最後被撐死。它是貪慾的象徵!因富貪慾故後世喻貪婪之人為“饕餮”。《左傳·文公十八年》有云:“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天下謂之饕餮。”
編輯本段文獻
渾沌《莊子·應帝王》中有“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的句子。又寫到“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這裡的記載顯示渾沌的形象乃有人之情而無人之形。在《莊子·天地》中又有“彼假修渾沌氏之術也,識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內,而不治其外”渾沌之智力實在有限。這裡渾沌更被人化而冠以“氏”。這些顯然並不是上古兇獸原型。更為原始的渾沌形象出自《山海經·西次三經》,“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江讀作鴻)也。”這裡的渾沌已和傳說中魔獸的形象很一致了。再到後來,《神異經》中雲:“崑崙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音皮)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性,有腹無五藏,有腸直而不旋,食徑過。人有德行而往牴觸之,有凶德則往依憑之。名為混沌。空居無為,常咋其尾,迴旋仰天而笑。”渾沌已經完完全全是兇獸的形象了。還有一種說法,渾沌是驩兜死後的怨氣所化。饕餮傳說軒轅黃帝大戰蚩尤,蚩尤被斬,其首落地化為饕餮。《山海經·北山經》有云:“鉤吾之山其上多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