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口子,就等著水壓把整個大壩沖垮。一體當差與一體納糧是捆綁銷售的,接受了前一項,後一項實現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古往今來,多少朝廷重臣以成為各級選拔考試的考官為榮?就是因為在文官考試製度之下,座師、門生、同門形成一個小團體,從此在官場上守望相助。做個蒙師,自是沒有這樣的光彩。然而,他們教的卻是八旗子弟,這些人入仕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幾倍不止,其中優秀的學生可以直入八旗官學。如果自己的運氣不好,有了功名也沒辦法做官,有幾個以後很可能入仕的學生,也是不壞的。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中自有黃金屋,中自有顏如玉。”千百年來(這個數字不算誇張),多少人聽著這朗朗上口的勸學詩長大?不提香門第,市井中人也多少有些能脫口而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高”的。
國人歷來就有“學而優則仕”的想法,事實上,幾百年來,想當官除了軍功就是讀考試!而入旗入關以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於“讀做官論”的接受度比漢人也不差。
以上兩點,是人所共知的,不但是淑嘉,諸王大臣也是一樣的想法,所以他們在聽了淑嘉說出這辦法之後才會鬱悶得要死。他們只是從計劃的可執行程度上來提出可能出現的問題,幾乎沒有否認過這個提議的合理性。
但是!他們都忘了一點——八旗是尚武的!順治是個喜(3UWW…提供下載)歡漢族文化的人,他在位時的政策淑嘉也不太瞭解,然而到了康熙時期就開始屢次強調本族的騎射問題,到了胤礽這裡,也不甘心旗丁軟弱的。
這樣一件大事,真是除非你到了他們那個位置上,否則很少能夠想得到的。就算是諸王,看他們教子,也絕不允許學不好文化知識,沒人說這個不重要。其實康熙在學習漢學的問題上,走得比他父親還要遠,對兒子們漢學的要求也是極高,還死盯過允禑練字。而胤礽的文學修養,更在康熙之上。
這些卻都掩飾不了一個問題:再崇尚漢學,他們也不肯忘了自己的立足之本。皇帝不同於諸王,他們的位置不同,要考慮的事情也不一樣。
胤礽只是病了,你不能當他是死了啊!淑嘉把這件事情給正在養病中的胤礽彙報了之後,胤礽就激動得想要捶床了:“這怎麼成?叫這群酸儒把朕的八旗子弟教成呆子可怎麼是好?”他現在滿腦子裡想的是,如果他那些賴以鎮壓各種動亂、藉以維護統治的八旗子弟都成了酸秀才樣兒,可怎麼是好?
本來就已經退化得讓人擔憂了,再從小讀起亂七八糟的,八旗新一代都讀成那些呆子似的豆芽菜……到時候再有戰事,那時候靠誰?靠綠營?造漢族武裝力量?那真是離亡國也不遠了!一定程度上鼓勵八旗讀,是為了培養治理天下的人才,不能總靠漢人做親民官、制定國策,然而一旦全體旗丁都棄武從文,真是我命危矣,大家一塊兒玩完!
兩百多年後有一位偉人簡潔地挑明瞭這個真理:槍桿子裡出政權!
清帝最信任的還是八旗,還是不太信任漢人,他們覺得最可靠的武裝力量就是八旗。
淑嘉完全沒想到胤礽會激動成這個樣子,看他咳嗽連連,臉色也是煞白。胤礽後面說了什麼,她已經聽不到了,只聽了頭一句,她就反應過來了。完蛋了,忘了這一條!
然而,私心裡她認為自己的做法是對的。只有千日做賊的,沒有千日防賊的,總是這樣旗、民界限分明,防著這個防著那個,就是內耗,完全是找死。還是慢性自殺,弄到最後,連自救都很為難了。最好是能夠融為一體,否則……歷史已經證明了。
這樣是不行的!她希望最後能夠消除民族間的不信任,一同為這個國家而努力,這樣才是出路。尤其,旗人尤其是滿人,人數太少了!不得不這樣做。而胤礽,他還是下意識裡在防備,防範意識不能沒有,但是卻必須努力剋制,清楚的分析,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什麼和解的辦法。
在淑嘉看來,階級是不可能瞬間透過命令消亡的,但是可以循序漸進的來。比如,用爵位的差易漸漸代替旗、民分野。反正就是囫圇著來,加上時間的流逝,最終混同為一,相互之間的差異只好是隻存在於戶口簿上和一些民俗裡頭。
呃,那都已經是以後的事情了,眼下,她得把這一關先給過了!
深吸一口氣,淑嘉有些氣弱地辯解道:“不過是識幾個字而已。整日架鷹,呃,架鷹的都是好的!玩蛐蛐兒、玩畫眉鳥,泡茶館兒!世家家教嚴些的還好,中等以下的旗人家裡頭,又有幾個是“尚武”的?”
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