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袁肅確實用最簡單的辦法來緩解這些問題,那就是減少政府的財務積累,把政府稅收用在實際的地方。儘管如此一來,讓官員們的利益有所損害,但就長遠來看,也絕非是一棒子打死的地步。正所謂細水長流,多少還是能有一些甜頭。
眾官員也不敢有太多怨言,相反在表面上還有說出一通讚美恭維的話。
政府工作會議的訊息陸續見報,袁肅下達的政務任務和制訂全新的條規,很大程度上附和了各階層人民的利益。商人、工人、農民都能感到鬆了一口氣,也都能感到今後會有更好的景況,不得不承認袁肅是一位考慮周全、切實為民的好官。
正因為這些訊息鋪墊了袁肅在民間的名聲,關於成立官方銀行的籌資上也得到了積極的擁護,本地許多商人紛紛願意出資入股。粗略的估計,北方銀行淮安、淮北分行融資甚至可以有可能超過總行。
淮安、淮北的情況一天比一天好,南北戰爭的陰影在這兩地已然消失的乾乾淨淨。
……………………………………………
【閻相文(?~1921)字煥章。山東濟寧(今山東濟寧市任城區)人。天津北洋武備學堂畢業,曾反對辛亥革命。1917年任直隸第二混成旅旅長。次年入湘鎮壓護法軍。1920年秋升任陸軍第二十師師長,1921年5月又被任命為陝西督軍。因原陝督陳樹藩抗不交權,6月,閻奉命以駐河南南陽的馮玉祥的第十六混成旅(旋改為陸軍第十一師)為主力進攻潼關直趨西安,以駐湖北的吳新田的第七師從武關、紫荊關入陝,側擊西安;親率第二十師隨馮玉祥的先遣部隊西進,準備武力接收。】
正文 軍紳政權:政治離心力
網際網路 更新時間:2013…2…27 8:21:46 本章字數:8720
政治的離心力(1900…1911):官、紳、軍隊
中國在中日戰爭中敗北,三十年的洋務、時務政策破產了。破產之餘,最大的危機是半新半舊的淮軍的覆滅,使紳士政權對內對外都失去了屏障。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太平天國和捻軍橫掃中原。那時恭親王的“善後章程”要中國以暫時對外和平、取得喘息的機會、努力平定內亂、然後發憤圖強為長期政策。1895年,中國雖然沒有大規模的內亂,但列強瓜分的局面岌岌可危。大政方針必須改變。當時一致的意見是中國必須重新練兵來保衛紳士政權,當時不一致的意見是民政方面如何改弦更張。
1860年代意見也不一致,但限於官吏之間。一般在野士紳對行政人員,行政人員自己對自己,都具有相當高的信心。1895年意見的不一致,不限於行政人員之中,在野士紳對行政人員也發出了嚴厲的批評。在朝在野計程車紳都認為中國必須變才能自保,但是保的是什麼?變到什麼程度?
1895年《下關條約》簽訂的訊息傳到北京,康有為等人正在北京參加考試。他們的聯合行動就是所謂的“公車上書”。他們所建議的有:(一)遷都繼續作戰;(二)變法以圖強。他們正面地或旁敲側擊地對行政人員提出批評。這一個變法運動發展為1898年的“百日維新”,主張擴大政府的基礎,包括在野計程車紳,都參加政治討論。他們主張立憲,要把承天命以統治天下的清朝改為順民意以統治中國的民族國家。他們也主張改變考試製度以選拔新式的治國人才。這樣的改革方案就是當時保守的政治勢力所謂的“叛逆”,因為他們要保的是中國,不一定是“大清”。他們注視的焦點是中國民族主權的完整,不一定是中國文化主權的完整。
“百日維新”之後,保守的政治勢力受到外國勢力(Salis,bury侯爵所謂的“租借權之戰”)和農民(義和團運動)反抗外國勢力的雙重壓迫。保守派的看法是,如果不順應民意,那麼中國就無以立國。在義和團戰爭中,使保守派政府最為心悸的一個新發展是“東南自保”。山東的袁世凱、兩江的劉坤一、兩湖的張之洞、兩廣的李鴻章都拒絕捲入戰爭的漩渦。
“百日維新”象徵著在朝與在野士紳之間有了裂痕,“東南自保”象徵著在朝士紳之間有了裂痕。統治階級本身的裂痕是統治階級最關心的事。
保守派在1901年北京和約之後,不得不對新的紳士勢力讓步,這才有1900年代一系列的改革。主要的改革包括:(一)教育制度、考試製度的改革。傳統的考試製在1905年廢除了,代之以新式的學校教育和新的考試辦法。(二)擴大政府的基礎,容納在野紳士的意見。尤其是在日俄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