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己去履行這個角色應該履行的“職責”。

有一個男孩,特別的調皮,誰都管理不了他。組長的話他不聽,班長的話他不聽,老師的話他有時候也不聽。後來,班主任想了一個辦法,讓他擔任班長。其他的老師都覺得不可思議,怎麼能讓這麼調皮搗蛋的孩子擔任班長呢?他自己都管不好自己,怎麼可能管好班上的同學?

可是讓這些老師沒想到的是,這個男孩當了班長之後,他日常的舉動來了很大的轉變。“王鑫,你上課時沒有聽老師講課,講話了,我記錄了。”“李小磊,你把教室的玻璃打破了,要賠償啊!”他管起人來,很有派頭。同學們也都聽他的。而他自己也以身作則,上課的時候認真聽老師講課,自習的時候幫助老師管理紀律,儼然就是一個稱職的幹部,因為他要做給他的“部下”看。

現實生活中,人們以不同的社會角色參加活動,這種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為變化被稱為“角色效應”。

1971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辛巴多和他的學生在斯坦福大學的地下室進行了一項刺激“犯人”的實驗。在這項計劃為期兩週的實驗中,“看守”和“犯人”這兩種角色,均透過被試拋擲硬幣來決定。實驗者很快進入了實驗,而且如此徹底地投入了扮演的角色中。“看守”表現得越來越像真正的監獄看守,不斷對“犯人”增加新的管制條例,他們開始羞辱、強迫、威脅,甚至毆打“犯人”。而受到羞辱的“犯人”在他們的反叛活動遭到“鎮壓”之後,漸漸對不公平的處罰變得習以為常,像真正的犯人那樣開始表現出習得性無助的徵象,一些人甚至漸漸感到大腦失常。參加實驗的這群年輕人越來越像扮演的角色,行為失去控制,逐步變得讓人害怕起來。

這項著名的實驗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社會角色所蘊含的巨大力量:它能讓一個年輕人迅速變成“看守”,也能讓人輕易地變成“囚犯”。可見,充當何種角色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人的行為。

在這個社會上,每個人的一生中的每時每刻都充當著不同的角色:孩子、兄弟(姐妹)、丈夫(妻子)、老師、醫生、幹部、職員等。不同的角色賦予了人們不同的責任和要求。

當一個人進入丈夫的角色,他就會按丈夫的角色要求自己,呵護妻子;當一個人進入領導的角色,他就會按領導的角色要求自己,對下屬負責等。因此,如果你想讓對方做某個角色應該做的事情,首先就需要讓他進入某個角色。這樣即使你不說,他也會按這個角色的要求來要求自己。

有位心理學家透過觀察發現:兩個同卵雙生的女孩,她們的外貌非常相似,生長在同一個家庭中,從小學到中學,直到大學都是在同一個學校,同一個班內讀書。但是她倆在性格上卻大不一樣:姐姐性格開朗,好交際,待人主動熱情,處理問題果斷,較早地具備了獨立工作的能力;而妹妹遇事缺乏主見,在談話和回答問題時常常依賴於別人,性格內向,不善交際。

是什麼原因造成姐妹倆在性格上這樣大的差異呢?主要是她們充當的“角色”不一樣。在生下來後,她們的父母在對待她倆的態度上大不一樣。儘管她們是孿生姐妹,但她們的父母責成先出生的為“姐姐”,後出生的為“妹妹”。姐姐必須照顧妹妹,要對妹妹的行為負責,同時也要求妹妹聽姐姐的話,遇事必須同姐姐商量。這樣,姐姐不但要培養自己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而且還扮演了妹妹的〃保護人〃的角色;妹妹則當然充當了被保護的角色。

可見,充當何種角色對孿生姐妹的性格異樣是關鍵的因素。其實,並非只有孿生子才有“角色效應”,正常人都會受到角色的影響。

有幾個小孩的家庭,一般父母都會對大的孩子說:“你是哥哥,你要讓著弟弟。”於是,孩子就會把自己當成哥哥,凡事不跟弟弟“計較”。

某個職員,平時很愛遲到,自從他升為總經理秘書後,就從來沒有遲到了。而且每當有其他職員遲到,他都會提醒一下。

當你想要對方做某件事時,不妨站在“角色”的角度,讓對方自己去履行這個角色應該履行的“職責”。

()全集TXT電子書免費下載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