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我並沒有再想那個位置。”九皇子喃喃道,“父皇說,七皇兄寬厚,我若乖了,將來做一賢王,也能一展才學,為百姓做些實事。可是……我願為文臣,卻不要兵權。”
“六皇兄,你幫幫我。”
98|97。96。1
九皇子會來求六皇子,著實也是因他當真沒有法子了。
九皇子如今才只有九歲。在宮外的人而言,九歲,只是個半大的孩子而已。可以貪玩,可以胡鬧,甚至可以做很多幼稚的錯事。
可是,對宮裡的皇子皇女來說,九歲的年紀,就已然算是“長大”了。
也正因此,無論是皇上、妃嬪、兄弟姐妹還是宮外的其他人,都不會再把他當成孩子一般看待,而有心思的生。母,此時就該把一些陰險的算計,一一攤開在他面前,並且慢慢教會他,該如何將這些算計一一實現。
九皇子原本就很早很早在學這些。他自小聽著母妃和外祖家的教誨長大,曾經一度以為,他當真是比太子更適合太子之位的人選。就算他偶有懷疑,可是當夫子頻頻誇讚他的課程,周遭的人有意無意的捧著他的時候,九皇子就忍不住慢慢想,或許,他真的是比如今的太子更適合皇儲之位的。
畢竟,寧家雖軍權在握,可是夏家和慕容家聯合在一起,他的母族勢力,比起太子,從來都不遑多讓;而且,太子如今縱然瞧著聰慧過人,但若往前數呢?要知道,太子可是曾經痴傻過的人!
九皇子尚且記得外祖母曾經有些惡毒的抱著他道:“從幾個月的時候,腦袋就燒傻了。傻了那麼久,在百佛寺下唸了好幾年經才慢慢清醒過來的。可是,如果這太子肯繼續精心禮佛,不亂早殺孽,說不得,太子還能繼續理智下去。可是,太子這幾年來,手段從來乾脆利落,這手上沾的血……大約也早早就把佛祖重新給他的恩惠,給奪了個一乾二淨了。況且,都是傻。子生出來的都是傻。子,太子雖然現在好了,可他畢竟真的做過傻。子,說不得,他現在都沒有成親納妾生子,就是擔心自己會真的生出個傻。子出來!”
九皇子那時尚且懵懂。他只能聽出外祖母口中的惡意,並且記住這些話,慢慢為自己鼓勁,自己的確會比太子更適合的那個儲位,然後越發的上進,以期能打敗太子,坐上那個母妃和外祖父一家都期盼他坐上的那個位置。
可是,等著一年年的過去,九皇子的確盡他最大的努力,讓自己變得優秀。事實上,在除了太子的一眾皇子裡,眾位師傅都說,無論文治武功,九皇子都是頭一位的。甚至論起上課的次數,更是比自三歲就開始學著各種逃課的太子要多上許多。
然而,即便是如此,眾位師傅,從不肯把太子拿來與他比較。
九皇子六歲那年,太子離開長安城,往邊境戍守,防衛吐蕃。太子一走就是三年,九皇子六歲到九歲的時間裡,因為沒有太子的存在,師傅們提起太子的次數越來越少,九皇子就越發覺得自己有些本事、有些天賦,應當正如母親所說,他,是適合那個位置的。
然而,任是甚麼事情,都是需要比較的。
太子一朝回來,來皇子學院“看望”諸位弟弟時,就開始不小心露了一手——眾人縱然是知曉太子過目不忘的本事。可是,這等本事太過奇特,須知許多人雖號稱是過目不忘,實則只是記性比旁人好上一些,短時記憶能力強些而已。
但太子卻與其他人不同。太子是當真過目不忘。
九皇子親眼看著太子,和眾位師傅談古論今,引經據典,侃侃而談。爾後又瞧見太子的書畫。太子的畫自不必提,太子三歲學畫,彼時頭一樣聞名的,就是太子畫的優伶圖。而太子的書法,彷彿梅蘭竹菊,傲骨錚錚,然而比起梅蘭竹菊的清高,太子的書法裡,更多了一些不可言喻的野心和灑脫。
但凡看其字者,都忍不住交口稱讚。
這件事,倒也就罷了。畢竟,這世上的絕頂聰明的文人雖可以名垂青史,但卻鮮少能在帝位上坐的穩穩地。九皇子彼時只能在心裡這般安慰自己。
可是,等到紫宸殿裡,天元帝攜眾皇子“議事”,殺二皇子之後,九皇子就漸漸明白,這個太子,並非是單純的只有功課上和書畫上的造詣,這個太子,他還有耐心,有毅力,能一舉將那些殺手活捉大半,並送了似假還真的“畫押口供”來,讓二皇子一舉落馬,還讓父皇開始對十二皇子出手。
並且在那時,太子還能當著父皇的面,來威逼他。
饒是九皇子自小聰慧,亦忍不住心驚膽戰,被棠落瑾嚇得心生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