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自己當上皇帝。但是他沒有考慮實際情況,沒有度德量力,使得這些利益被傷害了的舊王,開始瓦解和進攻他的統帥地位。從這一角度來講,項羽也是不大度,不肯把天下拱手分給已經存在的六國舊王——這個舊王的意思,是指劉邦項羽等人開始起義後,六國逐漸形成的新的諸侯國和諸侯王。這和項羽一貫玩印不授,不肯跟部將分享好處,其心態是一脈相承的。
所以,總的來講,項羽失敗最大的一個方面是在於不肯分出好處,與下面的人或同盟的人同利。而劉邦則在整個過程中,非常大度,不管是在楚漢相爭期間,還是漢朝建立以後,都把大塊的土地分封賞出去了。在漢朝初年,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都是被劉邦封給了諸侯王。這是他得人之力而勝利的原因。
當然這麼做,也是壞處,就是眼前有利了,但是未來面對這個分出去的權力分散的攤子,自己不好收拾,因為自己的權力有限。
劉邦之所以這麼做,也是因為自忖自己能力不行,所以必須大度,必須重封自己的部將和同盟,以此來求得與項羽相抗衡。而項羽的不大度,項羽的玩印不授,其根本原因,除了可能在性格方面的偏狹以外,主要可能還是因為自忖自己強大,覺得自己了不起,不需要求人,所以對於部將和同盟,都傲氣得很,什麼好處也不給他們,對方不聽自己的了,就出兵去打他們,坑滅他們——比如對於齊國。這樣看來,項羽和關羽就有一比了。關羽最後在襄樊城跟曹操決鬥的時候,因為自己很勇,所以就很傲,忽視同盟。不肯跟孫權結親,罵孫權的兒子是犬子,孫權來襄助很遲,他又罵孫權是貉子,以後我要滅了你這貉子。最後關羽在曹操和孫權的聯手夾擊下,一潰而敗了。
項羽這麼傲,忽視與部將和同盟的利益相結和關係鞏固,這大約跟他在前期的鉅鹿大戰,憑著楚國本國兵的劣勢兵力,一舉戰敗章邯的三十萬大軍有關。所以我們說,福和禍都是連著的,前面的福,使得他變得孤高和過於自信,於是失去盟友和援助,導致了最後的禍。
我去福州的時候,當地人告訴我們,這裡的人做生意都很精明,但是沒有做得大的,都是小公司小企業。因為不肯跟別人合作,怕別人分了好處去,都是自己單打獨鬥,於是生意雖然賺錢,但都做不大。這大約也跟項羽有一樣的心理了。
下面再說說項羽的身份,項羽可以和貴族畫等號嗎?
有人說,項羽失敗了,因為項羽是貴族;劉邦戰勝了,因為劉邦是布衣。這個我也不能同意。
貴族精神不是壟斷在貴族手裡,而是一個時代的精神,是先秦社會的特質精神,在秦漢之際還有一定殘存。這種殘存,不能都集中放在項羽一個人身上,他身上分到的,和其他士人官民分到的(包括劉邦),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樣多。
過分強調項羽是貴族,劉邦是布衣,試圖以此來解釋當時的歷史和成敗,往往得不到什麼幫助。比如我問一句,既然項羽是貴族精神代表,那為什麼不守信,不把劉邦按約定的封在關中?又為什麼不忠,殺義帝?為什麼不仁,殺降二十萬?為什麼不義,令諸侯各背其主?為什麼又在廣武山上對劉邦暗箭傷人,談著談著話,伏弩射傷劉邦呢?難道這些就是所謂貴族精神嗎?項羽的表現和貴族已經沒有很強的聯絡了。
而劉邦的以一半天下分功臣將士,這不是從前先秦貴族的典型的分封的做法嗎?不是貴族那種共享權力的傳統習慣嗎?劉邦仰慕信陵君,難道不是標誌著貴族的價值觀對他有重要影響,在他心中有重要地位嗎?對諸項有封有用,不是先秦貴族存亡繼絕的觀念嗎?劉邦樂意封六國之後,用六國貴族之人如張良,而項羽的分封儘可能遏制六國之後,殺韓王,哪個是維護、“代表”貴族利益?項羽可殺不可辱,是貴族精神,劉邦義釋驪山刑徒,寧可自己亡命江湖,沒有鉏麑(chú ní)和信陵君的貴族風格嗎?
總之,一句話,劉邦的貴族精神並不少,項羽的也並不就格外多。兩人生在那樣的社會,社會價值觀對他們的影響是主要的,身份和出身的差異產生的價值觀差異並不顯著,對現實也不構成較大的影響。
而且,項羽在公元209年起事的時候,是二十三歲,而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的時候,他是十歲。也就是說,雖然項家世世為楚將(算是貴族),但是他長大的環境,卻不是貴族家庭了。
史書上說,項羽的叔父是項梁,項梁的爸爸就是項燕。這裡,項梁也好,項羽的爸爸也好,都未必是項燕的嫡生長子。對於項氏這樣的大家族來講,不是嫡生長子,也未必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