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1。中暑

症狀:頭昏脹痛,胸悶,噁心欲吐,身熱煩渴,短氣,四肢無力,或面板乾燥,色紅而熱,少汗,或汗多膚冷,尿短赤,甚則突然昏倒,譫語,抽搐。舌幹少津,脈細數無力。

每發生於盛暑之時,或高溫作業環境。又稱“中熱”、“中喝”。病機:暑熱蒙心,氣陰兩傷。

治法:清暑生津。

方藥:人參白虎湯加減。本方清熱益氣護津,治陽明熱盛,傷津耗氣,高熱,煩渴,多汗等症。

藥用生石膏、知母清洩暑熱;銀花、連翹清暑透表;麥冬、蘆根洩熱生津。

如無汗,加薄荷、青蒿透熱外達;兼見汗多,氣短,脈虛,加人參益氣生津;心煩心悸者,加益元散清暑安神;如伴見神昏譫妄、抽搐者,可加黃連、犀角(用水牛角代)清心營之熱,加生地、玄參、麥冬清營熱而護營陰,加石菖蒲、鬱金清心開竅;如暑熱傷正,出現面色蒼白,呼吸淺促,四肢厥冷,躁擾不安,神糊囈語,或脈細無力,至數不清者,此為氣陰大傷,治當益氣養陰,救逆固脫,可用生脈散合參附龍牡湯加減。

2。暑熱

症狀:人夏時常發熱,肌膚灼熱,汗少,或午後熱甚,口渴引飲,食少,倦怠無力。舌苔薄白或薄黃,舌質微紅,脈細數。

病機:暑熱亢盛,耗氣傷津。治法:清暑益氣,養陰生津。方藥:王氏清暑益氣湯加減。本方清熱解暑,益氣生津,治暑熱耗傷津氣。

藥用西瓜翠衣、麥冬、石斛、竹葉、荷梗清熱解暑;西洋參益氣生津;黃連、知母、竹葉清熱除煩;甘草、粳米益胃和中。

熱盛加生石膏辛寒洩熱;低熱不退者,可加入青蒿、白薇等清退虛熱。

3。暑溼

症狀:身熱不揚,惡風少汗,胸悶腹脹,噁心,納少,口苦黏或淡,大便溏薄,肢體酸困。舌苔膩,脈濡數。

病機:暑邪夾溼,鬱於肌表。治法:清暑化溼。

方藥:藿香正氣散加減。本方解暑化溼,用於暑溼外感,腸胃不和,胸悶噁心,腹脹便溏者。

藥用香薷、豆卷、荷葉清暑化溼;藿香、蘇葉、陳皮、白芷芳香化溼;半夏、厚朴、白朮苦溫燥溼;大腹皮、赤茯苓淡滲利溼。

若口甜黏甚者,加佩蘭;身熱不退,加青蒿清熱透邪。

四、溼

溼為長夏(夏秋之交)主氣。溼病多由氣候潮溼,或涉水淋雨,或傷於霧露,或水中作業,久居溼地等原因,使溼邪侵襲人體而引起。

溼為陰邪,黏滯而固著,不易速去,所以溼邪為病,往往起病緩慢,病程較長,纏綿難愈。

溼性重濁。“重”即沉重、重著。溼邪困遏,阻滯氣機的升降出入,清陽不升,在上則為頭重如裹,昏蒙眩暈;在中則胸脘痞悶,胃納不香;溼滯經絡則四肢沉重,倦怠乏力。“濁”即穢濁。溼邪傷陽,氣化不利,易出現水溼濁穢的病證,症見面垢眵多,大便黏滯不爽,小便混濁,婦女帶下稠濁,舌苔垢膩等。

溼性趨下。溼邪致病與風性輕揚上浮有別,所謂“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溼者,下先受之”(《素問·太陰陽明論》),故溼邪為病,多見淋濁、帶下、腳氣、足腫等下部病證。但外溼傷人,又可與風邪相合,鬱遏衛表,而致肢體酸重、腫痛。如溼毒浸淫肌膚,可出現多種面板病。

溼邪侵犯人體,最易傷害脾胃,因“脾惡溼”,溼盛則傷脾,故外溼與內溼有一定的聯絡,可以互為因果。

1。溼困衛表

症狀:身熱不甚,遷延纏綿,微惡風寒,汗少而黏,頭痛如裹,肢體酸重疼痛,或兼見胸膈悶脹,脘痞泛惡,口中黏膩,大便稀溏,面色淡黃。舌苔白膩,脈浮濡。

病機:溼邪困表,衛氣被鬱。

治法:芳香化溼。

方藥:藿樸夏苓湯加減。本方芳香宣表,化溼和中,用於感受暑溼,身困神倦,納減脘脹等症。

藥用藿香、蔻仁芳香化溼;杏仁、苡仁、豬苓、茯苓、厚朴、澤瀉開宣氣機,滲利水溼;半夏止嘔;豆豉透表。

2。溼滯經絡

症狀:關節痠痛重著,固定不移,或腿膝關節漫腫,轉側屈伸不利,或下肢腫脹。舌苔白滑或白膩,脈濡緩。

病機:溼邪襲絡,留著關節。

治法:祛溼通絡。

方藥:薏苡仁湯加減。本方疏風祛溼通絡,治痺痛以溼為主,關節痠痛重著者。

藥用苡仁、蒼朮運脾利溼;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