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方:歸脾湯加減。
常用藥:人參、炒白朮、炙甘草、黃芪、當歸健脾益氣補血;遠志、酸棗仁、茯神、龍眼肉補益心脾安神;木香行氣舒脾。
2。腎精虧耗證
症狀:健忘,腰痠乏力,甚則遺精早洩,頭暈耳鳴,或五心煩熱,舌紅,脈細數。
治法:補腎填精。
代表方:河車大造丸加減。
常用藥:紫河車、龜板、熟地、杜仲、牛膝填精補髓;人參益氣生津;天冬、麥冬養陰;黃柏清相火;酸棗仁、五味子養心安神;石菖蒲開竅醒腦。
3。痰濁阻滯證
症狀:健忘,頭暈,嗜臥,胸脘痞悶,嘔惡,痰多,舌苔膩,脈滑。
治法:化痰開竅。
代表方:溫膽湯加減。
常用藥:半夏、陳皮、茯苓、甘草健脾化痰;枳實、竹茹清心降火化痰;龍齒、珍珠母、磁石鎮心安神。
4。瘀血痺阻證
症狀:健忘,言語遲緩,神思遲鈍,面唇暗紅,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脈細澀。
治法:化瘀開竅。
代表方:血府逐瘀湯加減。
常用藥:桃仁、紅花、當歸、生地、赤芍、川芎活血養血;柴胡、枳殼、桔梗、牛膝調暢氣機,行氣活血;甘草調和諸藥。
第五節痴呆
痴呆是由髓減腦消或痰瘀痺阻腦絡,神機失用而導致的一種神志異常疾病,以呆傻愚笨、智慧低下、善忘等為主要臨床表現。輕者可見神情淡漠,寡言少語,反應遲鈍,善忘;重則表現為終日不語,或閉門獨居,或口中喃喃,言辭顛倒,行為失常,忽笑忽哭,或不欲食,數日不知飢餓等。
中醫古籍中有關痴呆的專論較少,與本病有關的症狀、病因病機、治療預後等認識散在於歷代醫籍中。《內經》中有類似痴呆症狀的描述,如《靈樞·天年》雲:“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唐·孫思邈在《華佗神醫秘傳》中首倡“痴呆”病名。明·張景嶽《景嶽全書·雜證謨》有“癲狂痴呆”篇,指出該病由鬱結、不遂、思慮、驚恐等多種病因積漸而成,臨床表現變化多端,並指出病機為“逆氣在心或肝膽二經,氣有不清而然”,至於其預後則有“有可愈者,有不可愈者,亦在乎胃氣元氣之強弱”之說,至今仍對臨床有指導意義。清…陳士鐸《辨證錄》立有“呆病門”,對呆病症狀描述甚詳,認為其主要病機在於肝鬱乘脾,痰積胸中,盤踞心竅,使神明不清而發病,治療應以開鬱逐痰、健胃通氣為主要方法,立有洗心湯、轉呆丹、還神至聖湯等方,對臨床有一定參考價值。清·王清任《醫林改錯·腦髓說》曰:“小兒無記性者,腦髓未滿;高年無記性者,腦髓漸空。”說明年老肝腎虧損、腦髓失充是本病的主要原因。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中風》“(中風)初起神呆遺溺,老人厥中顯然”以及清·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中風源流》“中風後善忘”等,是中醫學較早關於血管性痴呆的記載。
西醫學中老年性痴呆(Alzheimer病)、血管性痴呆、混合性痴呆以及腦葉萎縮症、正壓性腦積水、腦澱粉樣血管病、代謝性腦病、中毒性腦病等疾病均可參考本節內容辨證治療。
【病因病機】
本病的形成以內因為主,多由於年邁體虛、七情內傷、久病耗損等原因導致氣血不足,腎精虧耗,腦髓失養,或氣滯、痰濁、血瘀痺阻於腦絡而成。
一、病因
1。年老腎虛
腦為髓海,元神之府,神機之用。腎主骨生髓而通於腦,年老腎衰,腎精日虧,不能生髓,髓海空虛,髓減腦消,則神機失用而成痴呆。此外,年高氣血執行遲緩,血脈瘀滯,腦絡瘀阻,亦可使神機失用而發生痴呆。
2。情志所傷
鬱怒傷肝,可致肝氣鬱結,肝氣乘脾,脾失健運,則聚溼生痰,蒙閉清竅,使神明被擾,神機失用而形成痴呆;肝鬱日久化火,上擾神明,則性情煩亂,哭笑無常而成痴呆。思慮傷脾,脾虛氣血生化無源,氣血不足,腦失所養,神明失用;或脾虛失運,痰溼內生,清竅受蒙而致痴呆。或驚恐傷腎,腎虛精虧,髓海失充,腦失所養,皆可導致神機失用,神情失常,發為痴呆。
3。久病耗損
患中風、眩暈等病日久,或失治誤治,一則耗傷正氣,肝腎虧損,氣血虧虛,致腦髓失養或腦竅不榮;二則久病人絡,血行不暢致腦脈痺阻,清竅失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