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述文字中可以看出,這些金兵經過長途跋涉和征戰,已經是人困馬乏,索性連盔甲這麼重要的護具都不穿戴了。
最重要的一點,是安義率領一千多名步兵,就把這幾百名騎兵給打退了。
需要提醒的是,幾天前,也是五百名的金國騎兵,就已經把奉**節度使都巡檢使劉光世部,御林軍都統制王淵部,合共不下十萬人馬給擊潰了。
這就是宋朝歷史的詭異之處,讓後人抓狂和難以理解。
又過了一會兒,王淵又走過來對皇帝說:“陛下留在這裡,只能守住鎮江一處地方,假如金兵從通州(江蘇南通)渡江,先佔領了姑蘇(江蘇蘇州),那陛下該怎麼辦?還不如早點去杭州,杭州有多重江河的阻隔。”
高宗還沒出聲,身邊的內侍太監都說王淵言之有理。
中午,高宗把黃潛善汪伯彥等高層叫來,把王淵的意見告訴他們。
黃潛善的回答非常有趣:“既然王淵大人都這麼說了,我還能找出什麼理由來讓陛下留下來不走。”
對於王淵的意見,黃潛善並沒有反對,也沒有說同意。
黃潛善當然知道高宗皇帝想走,離金兵越遠越好,所以他不敢反對;但是,高宗皇帝在早上才答應了呂頤浩等人留下來不走,所謂“君無戲言”,如果黃潛善同意,豈不是要承擔陷高宗於不義的風險?
對於黃潛善這個老狐狸而言,模稜兩可是唯一的選擇。
《續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三》中記載道:既而淵人對,言:“暫駐鎮江,止捍得一處。若金自通州渡江,先據姑蘇,將若之何?不如錢塘有重江之阻。”諸內侍以為是。日方午,帝遣中使趣召宰執,以淵語告之,潛善曰:“淵言如此,臣復何辭以留陛下!”
在上述這段歷史記載當中,有幾個文字很容易就會被人忽略掉,這幾個文字就是:“諸內侍以為是”。
這說明了,皇帝身邊的太監在對國事發表意見。
從各種歷史文獻的記載中,對於現階段建炎皇朝的集體領導核心,人們常常認為是趙構黃潛善汪伯彥王淵等等,因為他們相對應的職位分別是皇帝宰相樞密使御林軍大總管。
但實際情況並不完全是這樣子的。
黃潛善汪伯彥王淵等人擁有實權,但他們都要聽皇帝的話;可是皇帝還年輕,需要保姆的照顧;這些保姆(太監)整天圍著皇帝,什麼都發表意見,什麼都要插手。
之前皇帝所做出的種種決定,有多少是自己的主意,又有多少是出自太監們的口中,天知曉。
宋朝有著太監處理政務的傳統,尤其是在宋徽宗的年代,童貫梁思成李憲等等,哪一個不是一時之俊傑。
高宗皇帝身邊的這些內侍太監們,也在努力地學習他們的前輩,要象我們的童貫大人一樣,黨政軍財全部一把抓。
可惜的是,時代已經不同了。
高宗皇帝的倒行逆施和懦弱行徑,再加上這些太監們的指手畫腳,終於引發了建炎皇朝的第一次政變和高宗皇帝的第一次下臺。
ps:謝謝zhuxyhh01大大繁花看盡心依舊大大大大大大三牛aa大大的打賞和支援。
第二百四十六章:罪己
高宗皇帝最終還是離開了鎮江,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徐志摩,這位梁啟超的兒子的老婆的情人,居然能夠遙隔千年,與高宗皇帝心意相通,這也算是一段佳話吧。
皇帝要走,自然需要有人歡送,只不過這次歡送的方式有些特別:金兵用火燒楊州城的沖天火光來歡送高宗皇帝的南下。
高宗皇帝對於自己的離開,心裡還有有些芥蒂的,畢竟是食言而肥。
所以高宗臨走前,還對中書侍郎朱勝非說道:“剛才已經議定了,朕還是要趕快去杭州,這裡的事情就交給卿家處理,事情處理完了,卿家馬上到杭州來。”
說到這裡,高宗皇帝又特意加了一句:“更無文字”
《續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三》中記載道:帝曰:“已聞矣。適議定,不若徑去杭州。此中諸事,暫留卿處置,事定即來,更無文字。”
好一句“更無文字”。
這種出爾反爾,臨陣脫逃的醜事,高宗皇帝當然不想後人知道;但是事與願違,史官們不但把整個過程給如實記錄下來,甚至連“更無文字”這一句話也都記錄在史冊上。
又經歷了千辛萬苦和種種的磨難,高宗君臣一行終於抵達了杭州。
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