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有安排。一定不會讓警衛們骨肉分離。大家放心吧,我們是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少了誰都不行,等等。
皇宮的警衛們感覺很溫馨,於是放心地散開了。
第二天,高宗小皇帝頂盔披甲,手持弓箭,親自率領自己的貼身護衛和大將姚端,衝進了班直宿衛的營地。
驚恐中的直衛們有上房逃的,有跳牆跑的,可都沒用,當時箭如雨下,敢動的全被射倒。高宗本人親發兩箭,從屋頂上射下來兩人。
這連珠兩箭,充分顯露出了高宗小皇帝的勇武,以及此刻他心中的殺氣。
皇帝親自動手,把班直們嚇壞了,他們集體投降。降了之後趙構心情仍然惡劣,他殺了領頭的17個人,再把班直全體解散,分在各個部隊之中。
《續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帝自便殿御介冑,引伏兵出,彎弓手發二矢,中二人,墜於屋下。其眾駭懼,悉就擒。
風波是被平息了。但是對於小皇帝的神勇,大臣們沒有任何意見發表。
牽涉到御林軍,就是屬於宮闈內部的事情,誰碰誰倒黴。
建炎三年陰曆十二月五日:宜出行嫁娶祭祀祈福求嗣;忌掘井安葬栽種作灶開市。
雖然這一天不算是黃道吉日,但戰危勢兇,也顧不得許多了。
高宗小皇帝和一眾人等,冒雪出行,直接抵達了明州(現寧波市)港口。
明州是距離臨安最近的一個大港口,在這裡早已準備了二十多隻大海船,改作御舟,供高宗皇帝一行使用。
終於,高宗小皇帝還是登上了大海船,施施然離開大陸,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出海逃避戰禍的皇帝。
對於高宗皇帝的這一次主動戰略轉移,朝中有一些大臣表示高度的欣賞。
參知政事範宗尹自誇自贊道:“敵騎雖有百萬之眾,但我們棄陸乘舟,他們能奈我們何?
旁邊的另一名朝臣引用南北朝英雄宗愨的話附和道:“從今日起,可以乘長風破萬里浪矣。”
但是更多的官員默不作聲,因為大家都明白,這是一次迫不得已的遠航。
大海茫茫,禍福難斷。將來會有什麼事情發生,誰都難以預測。
當之人之一的趙鼎,後來在他所寫的《建炎筆錄》有以下的記錄:“士大夫去者有風濤之患,留者有兵火之虞,相別殿門外,皆面無人色。”
確實,從當時的環境看,建炎小朝廷沒有什麼值得樂觀的理由。也沒有任何的跡象表明,建炎小朝廷能夠抵擋得住金兵的壓力。
沒有,一點也沒有。
建炎小朝廷在做的,只不過是苟延殘喘,希望金兵大發慈悲,法外開恩罷了。
高宗皇帝的想法,已經在之前的《致金國元帥乞哀書》中表露無遺。
設想一下,假如當時金國真的接受了高宗皇帝的投降請求,歷史的程序又會是怎樣一種境況?
南宋沒有了,只剩下了一個面積比較大的附庸屬國,岳飛不再出現了,因為沒有了抗金的需要;同樣的理由,秦檜也不出現了……
女真人統治全中國的局面提早出現了。
金國沒有南方戰事的拖累,就可以騰出絕大部分的兵力,全心全意對付北方大漠的蒙古人,分而治之。
蒙古沒有立國,党項人就不會滅絕,中原和歐洲也不會出現數以億計的死亡。
最重要的一點,沒有蒙古人對歐洲版圖的衝擊,當時歐洲中世紀的那種黑暗的統治體系就不會被打散打亂,歐洲文藝復興可能也要拖後……
沒有文藝復興?嗯,這玩笑開的有些大了。
ps:謝謝zhuxyhh01大大靚女007大大橫斷江山大大大大的打賞和支援。
第二百六十章老鄉見老鄉
完顏兀朮率領大軍向臨安府高歌猛進,所到之處,無不望風而逃。
臨安府西北方向處有一座山叫天目山,天目山有一座險要關隘,名獨松關,是通往臨安府的必經之路。
隋唐年間,杜伏威手下有一員猛將叫王雄誕,就曾經在此地大顯神威,以五百人馬大破李子通的十萬大軍,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為了順利透過此關,兀朮在來的路上做足了功課,設計了數種攻堅方案,把所有會遇到的困難都想過了,還在軍隊中接連做了好幾次思想動員。
然而,最終兀朮“大失所望”。宋軍竟然根本沒有在此安置一兵一卒。
兀朮過關回望,寒風正勁,正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