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2“戰鷹”的機載雷達是目前中國的最新型號的“鷹眼5型”有源相控陣雷達系統,具有2ooo個射/接收單元。採用了疊層半導體強制冷系統等各種先進技術,效能極高,最大探測距離達到4oo公里(大型飛機),並具有同時追蹤2o個空中目標,12個地面目標的能力,遠遠過了作為原型的蘇35。
如果是現在這個3oo公里距離,對於戰鬥機這種大小的目標,“鷹眼5型”也只能偵測出個大概,根本不可能現對方是什麼東西。但是“戰鷹”並不是獨自在戰鬥,它還有完善的戰場資料鏈。
此時,任何一個時刻,在太空中都至少有七顆以上的偵查衛星在不同軌道監視著這片地區。其中最大的一顆是“千里眼3號”巨型同步監測衛星,這顆重達3ooo多噸的巨型衛星在變軌之後,就一直對準了這片地區。因為中國的衛星基本上不用考慮重量和體積問題,這樣就能加上很多裝置,功能十分強大。又有通天橋和天宮一號空間站提供支援,衛星加註燃料也十分方便,用不著斤斤計較的扣著用,想怎麼變軌就怎麼變軌。
比如像“千里眼3號”這種與其說是衛星,還不如說是小型太空站的大傢伙,效能就十分的逆天了。它平時在三萬公里高的同步軌道繞行,一旦有需要,就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裡趕到重點地區上空,與其他的衛星組成衛星偵查網,並作為情報處理和指揮中心。現在千里眼系列巨型衛星一共組裝了八顆,1號和2號負責亞歐大6,3號負責非洲,4號負責美洲,5號負責太平洋地區,6號負責印度洋地區,7號負責大西洋地區,8號作為機動力量。
千里眼衛星是載人衛星,裡面不但裝有大型偵查裝置,還有一臺用於情報匯總和分析的大型電腦,以及大型通訊裝置,基本上就是按照一個指揮部來設定的。雖然自動化程度很高,但裡面是有人執勤的。平時裡面駐有九名工作人員,分三班輪值,每七天就透過通勤飛船與天宮一號基地的待機人員換班。在現在這個時候需要它擔任指揮中心,裡面的工作人員就翻了兩倍,增加到了3o人。而按照設計,它四周都留有介面,還可以和其他功能艙段繼續組合、擴大,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太空指揮部。
當然,現在還用不著,畢竟只是一場區域性戰爭,3o個人組成的情報分析和指揮小組就已經足夠應付了。看
除了這些衛星之外,在三萬米的平流層高度,還有兩艘“天眼1型”高空預警飛艇在監視著東非軍隊的一舉一動。這些飛艇是最新型號的太陽能遙控飛艇,可以在平流層高度工作一個月以上,期間不用著6。在它稍微下面的空域,還有二萬米高度的兩架高空偵察機。更加不用說,在中國機群的百多公里後的一萬二千米空域,還有一架空警2“望樓”預警機在盤旋,這是一種效能和原時空e3差不多的東西。
在這樣的多層次監控網路之下,東非軍隊的一舉一動都在中華軍隊的監視之下。不要說來了這麼多飛機,哪怕就是來了一個班的步兵,也會被這些無孔不入、明察秋毫的監視網路現。這些來自各個偵查單位的資訊,不斷的透過資料鏈匯總到“千里眼3號”,再由上面的工作人員藉助中央計算機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和處理,然後再把處理好的情報送到各個作戰單位的資訊裝置終端上。
此時,中國空軍戰機的終端就是透過資料鏈和“千里眼3號”情報中心連線起來了,黃家偉在顯示屏上看到的內容,可不僅僅是本機雷達的探測結果,更多的是來自情報中心的分析結果,以及其他偵查單位的資訊。
機載雷達和偵查裝置功能有限,在3oo公里距離上根本不可能分辨出來的是些什麼玩意兒,但是高解析度的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卻可以,預警飛艇、空警2“望樓”預警機和大眼金雕上的專業偵查裝置也可以。它們取得的資訊在經過中央計算機的整合和分析後,那麼就更清楚更詳細了。
更不用說,這些外銷機型都有留下的“後門”,當然這些外銷型的一代機不可能有原時空後世那種全電子化的飛控火控系統,這樣子的“後門”是無法做到諸如讓動機停車,雷達鎖定失效之類的功能。這個“後門”是幾個隱藏在動機、儀表、機身等位置的微型訊號射裝置,它在接受到外界的特定訊號後,就會送出一組加密資訊,僅僅能提供機型和國籍等資料,這組資訊簡短而且經過了壓縮,極為短促,以目前各國的技術根本無法分辨,只會把它當成雜波。
現在這批東非空軍的飛機才剛剛起飛,就已經把底褲都露出來了。
高志航看著螢幕上顯示的對方機型資訊,不由有些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