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大漢開朝數百年,如今已垂垂老矣”,這番話可謂大逆不道,李賢脫口而出,卻也有考校徐幹的意思。
徐幹即沒有拍案而起,也沒有面‘露’疑‘惑’,只是問道:“以使君之間,大漢還有多少壽數?”
“不過四十年”
徐幹吸了口氣,道:“秦亡於暴政,我大漢休養生息,不與民爭利,為何又落到這般田地?”
“寒‘門’無士子,士子無寒‘門’,大漢以孝道治天下,孝廉由地方選出,剛開始,確實可以為國選才,而現在,只怕選出的都是大族子弟,長此以往,朝政由世家大族把持,置窮苦百姓於何地?”
徐幹皺起眉頭,“使君如何選才?”
“唯才是舉!”
“就像招賢令中所言那般,不以道德論人才?”
李賢知道這一條頗有爭議,不過,他卻沒有半點修改的意思,“正是如此,只要能夠造福於民,為我所用,便是‘私’德有虧,又算得了什麼?”
接連發問,李賢俱是對答如流,徐幹聽罷之後很是感概,他離席而出,一揖到底,嘴裡道:“使君除黃巾,逐曹‘操’,擊劉備,對外揚我北海軍威,輕徭役,重屯田,興水利,對內重視民生,可謂治世之能臣,請受在下一拜”。
李賢急忙攙起徐幹,嘴裡道:“偉長先生何必如此,何必如此呀”。
“我在劇縣的時候,北海軍便秋毫無犯,那時我便心中疑‘惑’,世間還有如此軍馬,著實令人敬佩,後來,大軍北征樂安國的時候,我以訪友之名,特意到樂安國走訪了一圈,所過之處,百姓皆是讚譽有加,使君深得民心,真是可喜可賀呀”
李賢自謙了幾句,嘴裡道:“早就聽說偉長先生‘胸’有丘壑,不知道可否留下來助我一臂之力?”
“固所願耳不敢請也”
李賢大喜,“有偉長先生相助,如虎添翼矣!”
一夜無話,翌日一早,徐幹便到郡府報到。
李賢給徐幹尋了個長史的差事,年少時,徐幹便在北海國內頗有才名,由他擔任長史,雖然惹人‘豔’羨,不過,卻也讓人挑不出‘毛’病。
沒過幾天,徐幹的名人效應就顯現出來。
聽說劇縣徐幹徐偉長投奔李賢,成為郡府長史之後,各地觀望計程車子紛紛走出家‘門’,前往招賢館應試。
短短几天的功夫,招賢館錄用的文士便超過了一年來的總和。
李賢大喜過望,佔據樂安國之後,北方空缺出不少官職,之前無人可派,眼下終於有了人手。
雖說不知道士子的忠誠度有多高,可在這緊缺人手的關頭也顧不了那麼多了,反正李賢有兵權在手,諒他們也反不了天。
北海軍回返五日之後,李賢當即決定兵發齊國!
這一次,充當先鋒的卻是徐和、徐盛的人馬,而他們原本駐守的朱虛、劇縣兩座城池都‘交’給了太史慈。
對於換防事宜,太史慈毫無異議,北海軍廝殺了這麼久,而徐和、徐盛兩營人馬卻一直未能參戰,如今攻打齊國,自然要把機會讓給他們。
胡庸心急火燎的,也想隨軍出征,卻被李賢幾句話罵了回來。
齊國原本就兵力無多,神策軍、玄甲軍兩營出擊,已經頗有些殺‘雞’用牛刀了,如果背矛士再去搶果子,難免會讓人心生不爽。
萬餘兵馬出擊,自然瞞不過有心人。
齊國國相聞聽之後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他派人前往下阿,懇求曹‘操’發兵來援。
然而,在曹軍抵達之前,玄甲軍、神策軍便勢如破竹,兵圍臨淄城。
齊國國相距城而守,不願投降,徐和、徐盛商議一番之後決定強行攻打,誰知道,當夜竟然有大戶開‘門’接應。
裡應外合之下,子時之前,臨淄城便易手了。
此時,齊國的使者剛剛抵達下阿城。
曹‘操’看罷書信之後,嘴裡道:“李賢小兒倒是好大的胃口,剛剛吞了樂安國,這邊又想收了齊國,他就不怕撐死嗎?”
戲志才說道:“聽說北海軍徵召兩萬多名新卒,這一次太史慈大勝而歸,想必李賢‘胸’有成竹”。
“這齊國救還是不救?”
“救,無論齊國淪陷與否,我們都不能置若罔聞”
“何人去救?”
“劉玄德不是到了泰山郡了嗎?讓他去齊國走一遭便是”
曹‘操’眼前一亮,這招借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