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百四十九回 漫遊鎮江說三山 北固山中甘露寺

如果說黎陽是連線通濟渠和黃河的節點,那麼楊二現在所在的鎮江城便是通濟渠南端連線長江的碼頭。這裡的繁華程度絲毫不亞於黎陽城。

和黎陽還不同,黎陽楊二反覆去過了數次,而鎮江確是第一次。

在初春陽光的沐浴下,楊二漫步在人群熙攘的街頭。

這裡不同於黎陽認識他的人很多,不便他微服逛街。而這裡,楊二隻需穿上平常百姓闊少公子的華美服飾,便可在操著南方口音的人群中自由走動,沒有人能想到從身邊走過的這位富家翩翩公子就是當今聖上。

這對於楊二來說是難得的一次微服逛街遊玩。

南方城市果然與北方完全不同,特別是這沿江的小城。

楊二和穆先生帶著仲堅、出塵和梁師泰漫步徜徉在街市當中,穿梭在往來的人群裡邊逛邊隨意的說著話。

“穆老,這許多年來,你我今天還是第一次在這初春時節到這江邊普通小城閒逛。不說別的,就是這裡的空氣也是非常新鮮的。你還不知道吧?我們那邊的空氣已經是相當的糟糕了,PM2.5、霧霾天、沙塵天什麼的,這空氣汙染的估計你想都想不到。”

“工業化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會造成空氣汙染,這個在我們科學界早有定論的,中央也是知道的。只是我們那時還屬於工業化成長非常緩慢的時期,列強們對我們的封鎖非常嚴,發展工業全靠我們一點點的摸索。自然對環境和空氣的汙染不太嚴重。不過,比起這裡來也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也許這也是你我二人始終不顯老的原因吧!”

穆先生和楊二走在前面不緊不慢的小聲嘀咕,其實就算讓後面跟隨的人聽見了也無所謂。

“穆老,這裡你熟悉嗎?鎮江啊!在以前很多年這裡被稱作金口城,大隋統一之後改稱潤州,不過在開通通濟渠之後,這裡便改稱鎮江了。”

“呵呵!這定是你的傑作。讓鎮江名字提前了幾百年。被稱潤州的時間很短,其實這裡的人們還常說自己是金口人,還是金口這個名字文化底蘊深厚啊!穆某有幸曾率考察隊到這一帶山中做地質勘察,對這鎮江一帶原本還是比較熟悉的,只是不知這時的鎮江有什麼不同,還需仔細看看。”

穆先生一副高深莫測的神情小聲說著。

楊二聽了不禁肅然,沒想到這穆先生除了科學家身份外,還是一個地理通,對這可說是新城的鎮江還有所瞭解,這也讓楊二有了一探就裡興趣。

“穆老,何不跟我說說這裡的情況,就算現在這裡沒有出現的也行,讓我也長長見識。”

“呵呵!其實也沒有更多可說的,無非就是這鎮江城周邊多山,一面臨江。而這周邊的山多是有名的,就拿城西的茅山來說~”

“茅山?穆老該不是出茅山道士的茅山吧?”

楊二對其他的不熟,但對茅山這個山名還是非常有印象的,於是插言問著,只不過不知道自己的猜測是否準確。

“不錯嘛!還知道茅山道士,你雖是個高中生但看過的書不少嘛!就是那個茅山。山上有道觀,有很多的道士,也算是道教中自成的一派。”

“呵呵!不瞞穆老你說,我們那時的三歲小孩都是知道茅山道士的,但都不知道茅山就在鎮江。”

“哦?看來這茅山是有故事的,茅山道士竟這麼有名?呵呵!也難怪,道教原本就很神秘。不過,這鎮江還有一處非常有名的地方,恐怕就不是三歲頑童能知曉的了。”

“呵呵!我雖未上大學,但平時涉獵極廣,正史野史也讀得較多。特別對地理知識還是有積累的,中國歷史脈絡和歷代名人趣事也多少知道些。請穆老出題吧!”楊二帶著一份自信答道。

“你知道這鎮江還有三山嗎?”

“這~”

沒想到穆先生出得題這麼細。楊二知道中國的的山其實不少,三山五嶽,佛道名山,各省著名旅遊之地,可說但凡有些名氣的山脈楊二是知道的,他甚至能說出中國被定為5A級景區的所有名山,但對鎮江三山卻完全無知。

“呵呵!就知道你不知道這三山,但若說起其中的故事,你可能很快能反應過來,說出山名的。”穆先生笑著說道。

“那請穆老說說看,就不知道穆老講的故事我知道不?”楊二又來了自信。

“你肯定讀過三國,哦?抱歉!市面上好像已經有了這本名著,好像是一個叫“莫名堂”的人寫的,這人~”

“唉~唉!穆老莫說三國,您老直接講裡面的典故就是了。三國我還是略知的。”